东北网4月26日电(记者 印蕾) 2005年5月,哈尔滨工业大学理学院物理系学生杨振岭为漠河市一名白血病患者无偿捐献造血干细胞的事迹在哈工大及全社会引起了强烈反响。今年4月16日,哈工大航天学院学生刘建明也躺在了哈尔滨血液病肿瘤研究所的病床上,他将为山东省济南市一位患者无偿捐献造血干细胞。在全社会热烈开展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活动中,哈工大师生开展了向杨振岭、刘建明等“新时期学雷锋先进典型”学习的活动,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
今年1月,刘建明接到了中华骨髓库通知,他与济南的一名女患者HLA配型相合,他当即毫不犹豫地决定捐献。在高分辨检测和体检期间,刘建明面临着紧张的研究生入学考试,但他依然克服了重重困难,捐赠了造血干细胞。刘建明认为,“总书记提出的八荣八耻涉及的范围很广泛,大到国家民族,小到做人做事。作为当代大学生,不能只是喊喊口号,而要落实到实际行动中去,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现在,我尽了自己的力量去帮助别人,在公益行动中实现了我的价值。”
在哈工大,还有这样一个团体,他们坚韧执着,充满激情,用自己的行动和爱心为西部的孩子们送去了知识的甘露。他们就是哈工大研究生支教团。据介绍,哈工大首批研究生支教团成立于2002年,迄今为止,先后有3批24名研究生前往山西省浮山县支教。今年将有7名同学去山西浮山县支教,3名同学到西藏日喀则地区支教。哈工大航天学院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学生刘佳是这次到西藏支教的唯一的女生,这个身体瘦弱的小女生对记者说:“我来自贵州,在我的家乡,我目睹过西部孩子上不了学的情景,孩子们渴望知识的眼神深深地印在我的记忆中。我们说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说热爱祖国,怎样把它落实到实际行动中,我想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活跃在哈工大学子身边的“新时期学雷锋先进典型”还有很多:航天学院的青年志愿者协会、人文学院盲聋哑学校志愿服务队、“保护环境、播种绿色”的校绿色协会……同学们说,“我们的榜样就在我们身边,他们的先进事迹代表了一种精神,一种方向,我们愿意以他们为榜样,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
同学们学习有榜样,老师们前进也有动力。在开展“八荣八耻”的活动中,哈工大的老师们以“新时期高级知识分子的楷模”——马祖光院士为榜样,深入学习马祖光精神、小卫星精神,加强教书育人意识,全面推进师德师风建设。校党委副书记崔国兰认为,马祖光先生一生热爱祖国、无私奉献,把个人荣辱融入到实现祖国富强、民族振兴的伟大事业中,以无私奉献的实际行动践行了社会主义荣辱观,为我们树立了榜样。我们也要向马祖光院士学习,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率先成为践行和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时代先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