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4月26日电(记者 印蕾) 早就听说哈尔滨市南岗区王岗镇红星村是远近闻名的小康村。全村农户1100户,人口3400人,村里有企业22家,村民养车310多台,房屋砖瓦率达100%,电话入户率达70%,村里主路实现了柏油化、辅路实现了红砖化。日前,“百名记者下基层”部分成员走访了红星村,在这里,记者发现了红星村的“三大怪”。
红星村里一大怪:没有耕地有大棚
红星村一直以来都在走“农业兴村”的道路上,可走进红星村基本看不到裸露在外的耕地,看到的是一个挨着一个的大棚。村里人回忆说,以前他们种过苞米,种过茄子、辣椒,收入不多。1994年,村民刘桂林在搞运输的时候,发现北京农民种植的生菜一棵一斤半,运到哈尔滨来,一公斤能卖20来块钱。他就想:同样的土地,收入上能差这么多?转年,他也支起一个小棚种生菜,没想到每棵生菜才3两多重。从此,他就利用一切机会到北京、山东等地,跟在人家的后面偷偷地学,遇到难题就去看种菜的书。第二年,他种的生菜一棵也达到了一斤半。
![]() |
村民张连友在自家的大棚中给油菜浇水 |
“老刘家的小子种生菜发了!”村干部们把刘桂林请来,让他联合23户农民种植特菜。就这样,大棚一座座盖起来,短短8年时间,1100户人家的村庄有700多户从事特菜生产,红星村全村有蔬菜大棚1700亩,日光节能温室30亩,普通温室12000平方米,占全村种植面积的90%。就是在这些大棚里,种出了西兰花、奶白菜、红葡萄萝卜丁等39个系列、102个品种的特菜,每年向哈尔滨各大超市提供特菜450万公斤,占全市市场份额的65%。
![]() |
村里的高级农技师李洪瑞正在帮村民查看秧苗生长情况 |
经过这些年的发展,红星村种菜种出了名堂,成为远近闻名的蔬菜特色村和哈尔滨市无公害特菜生产基地。种植特菜成了红星村人的致富法宝,特菜种植使红星村年创产值170余万元,平均带动农民增收1000余元。
红星村里第二怪:外村农民村里打工
现在,很多农村都采取通过加快劳动力转移、拓宽农民外出务工渠道的办法增加农民劳务收入,很多农民工纷纷外出务工。可在红星村,本村的村民不仅不出去打工,还有很多外来的农民甚至是下岗职工到红星村来打工。
红星村的村民当上了老板?记者的疑问在村民的大棚里得到了解答。记者来到村民沈振山家种香瓜的大棚时,10来个人正忙着栽苗。村干部告诉记者,沈振山到城里办事去了,现在这些干活的人都是他雇来的。记者走上前去一打听,他们果真不是红星村人。“我们是从双城过来的,到这打工的。”一位大姐边栽苗边对记者说。“为什么到这里打工?”“赚钱呗”。虽然还没到农忙时节,已经有很多村外的农民在红星村开工了。刘桂林告诉采访团成员,“到了农忙时节,还能看到大批‘城市工’骑着自行车浩浩荡荡地赶到红星村来上班呢!”
![]() |
在村民沈振山的大棚里,10余名外来打工人员正在栽苗 |
红星村里第三怪:办公楼没有大棚好
红星村的农民虽然很富裕,但是村委会、卫生所、派出所等机构却依然挤在一个小二层楼里。村党支部支书刘世林解释道,村里的地本来就不多,现在种植效益好了,农民们更是把地当成了宝,村里不忍心多占用村民们的一分土地。
“楼别高了,车别好了,和老百姓的心别远了,千难万难别让百姓受难。我总感觉,如果百姓们穿着干活的脏衣服到装修豪华的高楼里办事,和百姓思想上就会产生距离!”刘书记这样补充不修办公楼的理由。虽说红星村在修建村里办公楼上舍不得投资,但却在为村民建大棚上出手阔绰。村里曾投资上百万改造了20个大棚,安装了卷帘门。
在记者看来很“怪”的事,红星村的村民们早已习以为常。时下,新农村建设的热潮正在全省兴起,村村在谋划自己的新农村建设规划时,也应该考虑因地制宜,因村制宜,从实际出发走上的致富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