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政务·政策  >  政务
搜 索
“沙发大王”赵国林:带领村民共同致富是我的责任
2006-04-28 15:05:12 来源:东北网  作者:孙晓锐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4月28日电(记者 孙晓锐)鸡西市鸡冠区红星乡红星村,是远近闻名的“沙发屯”。全村500多户人家中有一半以上的人从事沙发制造、木材加工。2005年,该村产值达3000多万元。记者向这里的村民询问,是谁带动了这里沙发专业化、产业化经营。“百名记者下基层”采访组来到红星村后,热情的村民把记者领到了“沙发大王”赵国林家里。

  赵国林,今年56岁,是鸡西市鸡冠区红星乡红星村三组的村民,一名普普通通的农民党员。多年来,先后被评为市、区、乡沙发大王、致富标兵、优秀共产党员、党员骨干户等光荣称号。

养病中的赵国林在家中接受记者采访

  沙发专业经营的引路人

  二十年来,他依靠改革开放良好的政策环境,抓住机遇,用自己勤劳的双手摆脱了贫困,率先步入了富裕行列,成为红星“沙发屯”里年产沙发2000套,产值超百万元的专业户,被大伙称为“沙发大王”。他有钱了,没有忘记党对他的恩情,没有忘记乡亲们,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帮助贫困户摆脱贫穷,踏上共同致富路。他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

  村民马德山想自己包沙发卖。可是他自己盖房子欠下2万元的外债,没有做沙发的本钱。赵国林就借给马德山5000元钱,购买材料,并上门指导,象干自己家的活一样,忙前忙后,毫无保留。在他的帮带下,马德山的技术不断精熟起来,第一年就赚了6000多元钱。马德山感激地说:“赵叔,我怎么谢你才好呢?”赵国林却说:“要感谢,就感谢党吧!”

  这些年来,赵国林同志帮助过很多象马德山这样的乡亲。村里有许多人想从事沙发生产,由于刚起步,技术不熟,赵国林就主动给大家当师傅。十几年来,赵国林带出的徒弟有几十人。现在,大多数人都成为包沙发的大户,走上了富裕道路,甚至,有的村民年收入已经超过了赵国林。

车间工人正在进行“扪工” 也就是包沙发皮

  贫困乡亲的知心朋友

  赵国林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看到周围一些贫困户生活艰难,心里总感到不是滋味。于是,一人有难大家帮,成了他始终不放弃的信念,一直坚持舍已为人,毫无怨言。

  赵国林的邻居陈东启家境困难,住的房子年久失修,加上地势低洼,只要一下雨,屋里就进水,连脸盆、鞋都能漂起来,淘也淘不净,如果这样继续下去,连人身安全都将难以保证。看到这种情况,他拿出钱为陈东启翻盖了新房。

  赵国林住的红星村三组有个出了名的贫困户李吉滨,夫妻俩年岁大,家里缺少劳动能力,加上孩子多,生活一直困难。赵国林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几年来,先后为李吉滨捐资6500多元钱,维修旧房舍,帮助其子女找到致富门路,还上了债务,过上了富裕的生活。几年来,村里有个什么大事小情,村民有什么大灾小难,赵国林都慷慨捐助,二百、三百、三十、五十元的捐款连他自己都记不清了。累计起来超过几十万元。他通过教技术、帮资金,使20多个村民逐渐发展为沙发专业户,11户贫困户越过了温饱线。大家都把他视自己为患难与共的贴心朋友。

  具有远见卓识的“傻子”

  1994年,他到虎林外贸市场出售沙发,由于缺乏外贸知识,不懂俄语,影响了对俄贸易,生意受到了损失。此后,他格外尊师重教,决心为家乡的教育事业贡献一份力量。1996年红星中心校运动会期间,他赞助了1000元钱,同年的教师节拿出1000元钱奖励教师。1997年又拿出1000钱慰问教师。有人说他傻,他却说:“教育出人才,教育出财富。这是涉及咱村里孩子的大事。农民要闯市场,在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没有知识是不行的,这是涉及子孙后代的大事,只要能培养出更多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我甘愿当这个傻子”。从此,只要乡村教育有什么需求,他都热情相帮。

  近几年,赵国林同志不幸患上了股骨头坏死,有人劝他说:“攒点钱给自己治病吧,多为家里想一想。”他却说:“作为一名党员,就要发挥党员的作用,帮贫助困,带领村民走共同富裕的道路,是我的责任,为社会、为父老乡亲做点事是应该的”。这就是一名共产党员的思想境界,在赵国林身上我们看到了一名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

责任编辑:焦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