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政务·政策  >  政务
搜 索
黑河市逊克县卫东村“红白理事会”省钱省心省人情
2006-05-09 20:16:58 来源:东北网  作者:魏义松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5月9日电(记者 魏义松) 黑河市逊克县车陆乡卫东村刘金宏的大闺女入秋办喜事,这事搁在头几年,老刘可有的忙了,连办三天的酒席,提前好几个月就得去张罗了。可前几天“百名记者下基层”第二组的记者到他家时,他正忙着翻黄豆呢,对这事一点也不着急。记者一打听才知道,老刘已经把闺女的婚礼托给村里的“红白理事会”了,用老刘的话说“这么整,老省事了”。

刘金宏的女儿办婚礼前还有时间在家里帮着母亲做家务
刘金宏的女儿办婚礼前还有时间在家里帮着母亲做家务

  “红白理事会”是个啥玩艺?这还得从农村富了说起。办个红白喜事,请客不整个“大三天”,也得办个“小三天”,还形成了攀比:你一桌14个菜,我一桌18个菜;你在村里办,我上县里办。2002年,卫东村村民办一次红白喜事,一次花个一两万都算是少的了。当年3月,村民向村委会提出,大操大办该整治一下了。据卫东村村委会主任刘志文讲,从那时起,他们村就成立了这个“红白理事会”。理事会由村里的两名支委和村里的一名能人组成,就负责组织村里的红白喜事的操办。

  这个“红白理事会”还真有两下子,把原先的村小学教室改造成了能放下30多张桌子的礼堂,又买来了做饭用的锅碗瓢盆、干活使的大褂围裙,这些前前后后花了五六万元。可理事会替村民张罗一分钱都不要,不但做饭的跑堂的10多个人不用给钱,连电费水费都不用掏!不过理事会也有自己的规矩,办一次事儿只能吃一顿,每桌菜不能超过14个。这样一来,村民可高兴了,谁想多花钱呀,不就是面子上不好看吗,全村都这样谁还比呀?

红白理事会的礼堂已经为本村人办了上百次的红白喜事
红白理事会的礼堂已经为本村人办了上百次的红白喜事

  2002年4月23日,卫东村农民赵向军大闺女结婚,村里的“红白理事会”替他家张罗了。老赵把家里预备请客用的鸡鱼肉蛋送过去,“红白理事会”就全替他忙活了,掌勺的跑堂的,连典礼的司仪,都不用老赵请,全是“红白理事会”的人。老赵觉得划算又透着体面,把亲家的客也都找车拉来了,也省得闺女一过门子,就欠邻里八方的人情。

  老赵一提起当时的情形,就笑得合不拢嘴,“村里真是给咱办了件大好事!”他心里有一笔账:如果不是“红白理事会”给操办,按老规矩还得多花两天的酒席钱,这有多少?给杀猪的、做饭的、跑堂的人情得多少?如果上乡里、县里酒店办,一辆大客车一趟四百,三四百人得用多少辆车?还有司仪、乐队的开销呢,就是这些人不请了,水钱电钱也赖不掉。保守点说,咋也比原来少花个三分之一到一半呀。

  省钱省心是对家里有事的人说的,其他人家也捞了个清净。不用把自己家的碗盘借出去给人摆酒席,不用连着好几天去应酬,自家地里的收成准保能多点儿。而且在村里的礼堂办喜酒,几乎全村的人都去,连见酒没命的“酒魔”都不好意思多喝了,全村都看着呢,别人都撤了,就你在那喝,能拉下脸吗?没了这些人酒后闹事,村里消停多了。

  其实,“红白理事会”能让村里少了酒后胡作的,村委会主任刘志文也没想到,“我们就是想减轻农民的负担,让他们少花钱,这不等于多个挣钱的道儿吗?”

责任编辑:岳同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