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月24日,全省公安机关基层基础建设推进会在大庆召开,推介了大庆市的警务改革经验。副省长,省公安厅党委书记、厅长王东华说,大庆市公安局从本地实际出发,对沿袭了近半个世纪的公安警务管理体制和警务运行机制进行了改革,是中等城市警务改革富于创造性的探索,是我省公安工作的一大亮点。
70派出所一夜消失
2005年元旦后的第三天,空气中仍弥漫着“节味儿”。
大庆市万宝小区的张学大爷说起一年前的那个早晨,仍记忆犹新:“元旦后的第三天早晨,我路过府明派出所门前时,忽然发现门口的牌子不见了,进去一打听,才知道派出所撤消了。”
同在这一天,大庆市区内的70个派出所,全部撤消。
缘何撤消派出所?撤消派出所是否可行?在记者采访中,大庆市警方道出了这样一些理由。
改革前,办理一个农转非户口,要经过派出所、分局、市局等10个必须的环节。群众办事不方便、有意见,怎么办?
改革前,市公安局机关部门和各分(县)局机关部门,基本上都有权给派出所安排任务,很多任务交叉重复,搞得派出所无所适从、疲于奔命,应付、糊弄的情况时有发生,怎么办?
改革前,市区每晚有80个值班点,平均每个派出所值班警力3人至4人,遇到群体斗殴事件时,很难有效处置。全市每晚刑事发案最多20余起,夜间处理案件的派出所不过10个至20个。本就不足的警力又用不到刀刃上,怎么办?
诸多的怎么办,使得他们做出了大胆的决策。
整合市区70个派出所和10个分局的警力,根据地理位置和治安特点重新设立了20个公安分局。新分局原则上辖区不超过10万人,主要出警半径不超过10分钟,民警编制在100名至150名之间。作为市公安局的派出机构,同时履行县级公安机关和派出所职权。
撤消派出所,减少了一个层次,通过明责减负放权,不但解决了上述问题,而且带来了诸多便利。
在撤消派出所的问题上,还有一个深层次的原因:在现在的社会情况下,群众在家、在受侵害现场都可以及时报案,公安机关也能快速出警。因此,分散设置派出所以方便群众就近报警和公安机关及时接处警的作用就越发不显著。撤消派出所,只是撤消了派出所的房子和牌子,是把民警全部“撵入”社区和群众之中去,对群众服务的功能大大增强了。
一线警力“扩张”近半
在过去的很长时期内,如何真正实现“警力下沉”,一直是各地公安机关孜孜以求突破的“硬杠”。
大庆市改革警力资源配置后,一线执法警力从改革前的48.5%迅速“扩张”到89.3%,从根本上解决了这一难题。
大庆市是如何突破的呢?答案就是“拆庙”、“撤神”。
他们将分局内设机构和撤消的派出所精简整合为“三个警种、一个部门”建制,即:社区警务、治安巡防、刑事侦查和法制综合,称为“三队一科”。分局班子由局长、政委、三个副局长和法制综合科科长(兼纪委书记)组成。局长负责全面工作,政委主抓队伍建设并分管法制综合科,三个副局长分别具体负责三个警种工作。警力配备原则上法制综合科警力占总警力的10%。在县公安局,主体上按照城市分局的模式设置,撤消县城城内派出所,整合县局内设机构,设置“三个警种、一个部门”。同时,根据县域特点,另设国保大队、油田保卫大队、交警大队、看守所、拘留所;农村派出所合并,组建中心派出所。
对改革前后分(县)局的执法警力,他们算了一笔账:改革前,分(县)局实有民警2690人。其中:指挥人员497人,占18.5%;行政人员887人,占33%;执法人员1306人,占48.5%。改革后,分(县)局实有民警2712人,其中,指挥人员118人(占4.4%),减少379人(减少76.3%);行政人员172人(占6.3%),减少715人(减少80.6%);执法人员2422人(占89.3%),增加1116人(增加85.5%)。通过改革,顺理成章地减少了指挥人员、行政人员,增加了执法人员,实现了警力的自然下沉。这种下沉不可逆转、绝无反弹。
“机关警员”适应新角色
萨尔图公安分局民警关术威, 1992年参加公安工作,先后在三个派出所和分局纪检监察室工作过。改革前担任会战派出所教导员,改革后任萨尔图分局社区警务一队负责人。
关术威同样有自己的责任区,和民警同下片同入户。对本队民警是怎么要求的,就怎么要求自己;本队民警是怎么干的,自己就怎么干。离开外勤民警岗位已有八九年了,现在再下去走,关术威真有些吃不消。但是,他毕竟有过去的基础,适应起来比较快。在去年年初入户大调查中,他和搭档一起逐门逐户去面见居民,填表登记。为了提高入户率,在最短的时间内走访更多居民,他几乎每天晚上都加班到九十点钟,中午也很难顾上休息。节假日趁居民在家时,他还带领全队民警下片入户。入户时一个晚上要走20户左右,一天要走四五十户。在分局半年基础工作考核评比中,他们队以人均100分的成绩名列七个社区队首位。
和关术威迅速进入角色不同,八百垧公安分局治安巡防二队队长邢彦国找到感觉的过程显得有些尴尬。
改革前,邢彦国是红岗公安分局政工科科长、党委班子成员,改革后到新岗位办的第一起案子就砸了,导致当事人上访告状。这件事给了他很大的震动。此后,他潜心钻研业务,虚心向老民警和业务骨干学习办案经验和方法。去年秋天,他率领民警在侦办一起犯罪嫌疑人在食物中安插钢针恶意伤害奶牛案中,与歹徒斗智斗勇、机智周旋,采取欲擒故纵之计,于第二天便将再次作案的犯罪嫌疑人当场抓获,漂亮地破获了“钢针杀手”案。转岗仅仅一年,靠自己的艰苦努力,邢彦国终于从外行变成了内行。
六人作战实体亮相
作为此次大庆公安警务改革运行机制上的一个鲜明特征,也是独创的亮点之一,全员实行“二人一组,三组一队”的警力结构让大庆市的数千名警察站到了一样的起跑线和一样的竞争平台上。
“二人一组”即搭档制,为最小作战单元。“三组一队”即6人队,是最小的作战实体。“二人一组”进行搭配,一方面可以以强带弱,提高搭档的素质;另一方面,可以彼此照应,保障安全。同时,也可以相互监督。每个职能队由三组6人组成,是一个独立的战斗实体,职能队的队长和副队长既是指挥员,又是战斗员,更是队里的排头兵。
“二人一组、三组一队”解决了原有体制中战斗人员少、骨干远离一线的问题。通过“二人一组、三组一队”,实现了骨干的均匀配置。每个组的水平体现了最强民警的水平,每个队的水平体现了最强组的水平,每个警种的水平体现了最强队的水平。在最强者的辐射、带动和影响下,整体工作水平得以提升。局长曹力伟认为:在标准化基础上,引进组、队、警种、分局四个层面的竞争机制,是使公安队伍焕发活力的重要原因之一。
杜蒙县公安局治安巡防三队民警刘岩,过去没有办过案件。警务体制改革后,与副队长张学武两人一组搭档。刘岩刻苦钻研,在实践中向有办案经验的同志学习、向刑侦部门借阅卷宗学习、向法制部门请教学习,很快适应了工作,不仅能独立办理案件,而且成为骨干力量。2005年共办理刑事案件8起,独立和参与查办治安案件70余起。
打通“官”节 办案提速
去年7月中旬的一个午夜,省公安厅对大庆公安接处警进行了一次随机暗访。当晚,省公安厅暗访人在大庆市某酒楼附近报警称被“抢劫”。萨尔图分局正在巡逻的社区警、治安警和刑侦警,最快3分钟赶到现场,最迟的也在4分30秒到达。反应速度之快,让暗访人员信服。
实现警务的全面提速,是警务改革的根本目标之一。
说到过去繁冗的接处警体制,他们深有感触:改革前,分局的警务传递从分局局长到民警要经过六个层级,怎么能不贻误战机?而今,层次减少了,“官”节打通了,只需局长、队长、民警三个环节,指令一竿子到底。
以前由十几个部门和若干派出所组成的分局,如今只剩“三队一科”。而且三警联动,三个警种在工作中共同值班、共同接处警,信息共享、打防共抓,优势互补、协同作战;三警捆绑,对三警实行捆绑考核,任何一个警种的工作任务完成情况,其他两个警种都要负连带责任;网格化管理、动态式勤务,以社区为基本单元划定若干网格,社区警、治安警在网格内进行社区治安、行政管理和巡逻。
资源配置科学,警种配合有力,反应能力增强。今年3月14日17时许,龙岗公安分局辖区内一发廊发生一死一伤命案,接到群众报警后,社区、治安、刑侦三个队的民警迅速赶到案发现场,三警联动,仅用8个小时就将9名嫌疑人全部抓获。
红岗区居民尹淑芳说:“现在走到哪都能看到警察的身影,晚上经常能看到有警灯从楼下闪过,心里感到特别踏实。”
去年7月25日23时53分,大庆发生地震,很多老百姓携家带口跑出了家门。市区千余名警察闻讯而动,几分钟就全部上了街面。居民们看到,几乎每个人群聚集处都有警灯闪烁,每个小区楼群中都有警察站立、巡戈,警民相守一直到天亮。当夜全市一起抢、盗案都未发生。
去年年底,大庆市公安局向市民发放了13万张征求意见票,其中反映办事不方便的只有15张。市长公开电话受理中心,是大庆市民反映问题的重要渠道。2005年,该中心共受理电话76409个,只有3个反映社会治安问题。
风气正 干劲高
在大庆市公安局每位领导的办公桌上,都有一个圆形的笔筒。但里面没有一支笔,装的是分别刻着24个分(县)局名头的24个标签。
局长曹力伟笑着告诉记者:“我们不树迎检的“典型”,凡是上级机关(包括人大、政协、政法委、公安厅)需要到下面去检查、考察、评比工作,迎检单位都靠抽签决定,抽到哪几个就是哪几个。既公平,又真实,还能起到促进作用。至于名次优劣、评价好坏,我们并不去刻意追求。我们注重的是风气和导向。”
“说实话,局领导办公桌上的抽签筒就是一种无形的压力,让我们不敢有一丝的懈怠。”接受采访的分(县)局局长都这样说。
这种压力还来自于改革的新体制使得各分局间设置统一,极具可比性。改革前,各城市分局大的大、小的小,管辖人口、治安状况各异,各部门性质不同、警力不同、工作量不同,很难科学比较,缺乏竞争活力。
改革后,由于在三个警种彻底实现了“二人一组、三组一队”模式,加之各分局划分趋于合理,警种职能界定更加明确,再辅之以有效的考评方式,因而在组与组之间、队与队之间、警种与警种之间、分局与分局之间形成了可比性很强的竞争关系,各级班子和广大民警的积极性得以充分调动。改革后,只要是发生命案,分(县)局班子成员包括法制综合科科长都会主动赶赴现场,已下班回家的治安民警和社区民警听说后,也都自觉返回单位等待任务。这种积极性在改革前是无法想象的。
去年6月份,有人举报黄金海岸歌吧发现一个逃犯,“110”发布警情后,5分钟之内,竟有4组警力赶到现场。本辖区警组赶到时,逃犯已经被巡逻到附近的另一个警组近水楼台“抢”走了。
抢着干、比着干、找着干,在改革后的大庆公安队伍里面蔚然成风。在龙南公安分局,一个警区发生抢劫案,周围无法插手的警区听到情况后,自动在该警区边界布网等待,等着嫌疑人逃出案发区域后“捡漏”。
八百垧公安分局法制综合科女民警杜敏深有感触地说:“现在这种体制,逼着你学习、锻炼和提高,否则随时都有被淘汰的危险。我们法制综合科只有10人,但要应付20余种工作,要求每个民警必须高素质、高效率,一警多用、一专多能,形象说叫一岗精、两岗通、三岗懂。现在靠一知半解、一招半式混日子是绝对不行了。”
还有一例更令人感动。铁人分局一得癌症在家长期休息的老民警,改革后,新分局党组去看望他,并通报了新分局的情况和民警工作的劲头。第二天,他悄悄到分局一看,果真大伙干得热火朝天,自己深受感动,于是向领导请缨:“我虽然身体有病,但现在看个门接个电话还行,也能帮分局腾出一名警力去干大事。”此举让分局领导和民警深为感动。一位民警说:“老同志都这样了还来上班,我们还有啥说的。”
编后语
党的十六大指出,要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和决策、执行、监督相协调的要求,继续推进政府机构改革,科学规范部门职能,合理设置机构,优化人员结构,切实解决层次过多、职能交叉、人员臃肿、权责脱节和多重多头执法等问题。大庆市公安警务改革的实践,不失为一份创新的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