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5月10日电 “加强村镇规划和环境整治,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快农房改造建设和改路、改厕步伐,从根本上改善农民人居生存环境和村容村貌。”史殿臣说,这是省建设厅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工作重点。全省建设部门将提供规划、建房、环境整治和培训等方面的技术服务,满足农民和新农村建设的需要。
“在村镇建设过程中,要考虑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要从当地的实际出发,充分尊重农民意愿。要克服把新农村建设当成建新村、盖新房的误区,千万不能超越农民的承受能力搞建设。”
3.7万个村改善环境是一场“持久战”,要尽可能做到资源共享。
史殿臣说,我省农村建设工作量大、面广、点多、分散,3.7万多个自然村庄需要逐步改善环境,一些小村庄还需要撤并,新农村建设是一场“持久战”,要充分认识其长期性和艰巨性。
“要尽可能做到资源共享。”在村庄建设中要做到资源共建共享,比如垃圾、污水处理设施不要每个村都搞一套,要从过去村镇建设习惯搞“山寨式”的各自为政误区中走出来;城市基础设施、公共服务项目要向郊区或村庄延伸,以城带乡,以镇带村。史殿臣认为,发展小城镇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切入点和必由之路,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密不可分,必须统筹考虑,协调发展。小城镇的基础设施既服务于城镇,也服务于周边的村庄,要以镇带村,大力发展重点小城镇,促进农民就地、就近就业。
新农村建设要处理好“三个关系”
史殿臣说:“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尤其是要正确处理好‘三个关系’。”要处理好发展农村经济与改善人居环境的关系。人居环境改善工作要结合发展生产进行,通过县域经济发展、产业布局调整、小城镇建设和村庄整治的规划安排,改善农村发展的条件,增强农村发展活力。
要处理好政府帮扶与农民自主参与的关系,从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把国家政策扶持和农民的辛勤劳动结合起来。突出农民的主体地位,通过政策引导农民对直接受益的公益设施投资投劳,重点是农民急需的项目,特别是单凭农民和村集体力量做不成的公益设施。
要处理好近期改善人居环境与长期制度建设的关系,加强规划建设管理,建立公共设施多元投资体系,建立以农民为主的基础设施运行维护管理体制,为农村人居环境的持续改善提供制度保障。
服务重心下移,新农村建设才有保障
“坚持服务重心下移,做好新农村规划、建房和村庄整治是‘重中之重’。目前我们已经深入大庆、齐齐哈尔、鹤岗等七市十几个县、30多个中心村,赠送农房建设方案3000多册,帮助编制村庄建设规划,指导农房建设和村屯环境整治。”全省将争取用1~2年时间完成小城镇和村庄建设规划编制工作。我们将向农民推荐、指导建设草砖、草板、苯板复合墙体等多种类型住房,争取让建房农民都能住上保暖经济、舒适安全的节能省地型住房。史殿臣说,“省建设厅将成立推进新农村建设工作指导委员会,在全省建立起省、市、县、乡、村五级推进网络体系,确保新农村建设开好局、起好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