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5月11日电 “吃酒席不客气,头三天就参与;正日子喜洋洋,老婆孩子全家上;塑料袋兜里装,吃完打包做狗粮;办完喜事钱花光,儿女不管爹还账;穷人家里死不起人,红白一次几年别想翻身。”这是黑河市逊克县车陆乡卫东村曾流行着一段顺口溜,它真实地反映出了部分农村红白喜事大操大办的场景。自从卫东村2002年3月成立了红白理事会后,大操大办现象被彻底杜绝,村民办一次红白事可节省三四千元以上。
黑河市逊克县车陆乡卫东村是全县最大的村子,红事、白事每年有20多场,这也是村里多年来习俗。然而,操办规模大小的这个“度”,却是逐年上涨,你家嫁姑娘摆了20桌,他家娶媳妇就得25桌。
在村民刘金宏家里,刘大爷说,按村里风俗,红事要吃上3天,头一天,请帮忙操办婚事的人吃;第二天正日子时,请亲朋好友吃;第三天婚礼结束后,要对帮忙的人表示答谢,还要吃。据刘大爷介绍,一般关系的,礼金50元,有的村民随了“份子”后,把全家老小都带着一起来吃席。这样三吃两吃,一次婚宴办下来就得个万八千元。刘大爷算了一下,他儿子结婚共花了一万两千元左右,可收回来的“份子”钱还不到一万元。有的村民家底薄,家里娶媳妇得借钱张罗,事后借款得还个三年五年的。
2002年3月,卫东村成立了红白理事会,村民要办事的话,只要拿来菜、肉、烟、酒、糖等材料就可以了,其他琐事由理事会的成员帮着张罗。理事会成立后,成员制定了“三定”原则,村委会主任王凤奎说,一是定时间,即从吃酒席开始算,一般定在两个小时左右。二是定标准,即规定最多14个菜,且最多不能超过两“悠”。三是定人数,即谁随“份子”谁来,别拖家带口的。
红白理事会成立4年来,不仅减轻了村民经济负担,也扭转了村里的不良风气,使村民实实在在地受了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