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经济·旅游  >  经济
搜 索
过去吃不饱如今人均收入过3000 七里地村旧貌换新颜
2006-05-11 14:34:32 来源:东北网-黑龙江科技报  作者:李春平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5月月11日电 一提起海林市横道河镇七里地村,知道那儿的人马上就会想起那山沟里破败的茅草房,人们衣食无着的荒凉景象,而现如今,扶贫开发项目在这里安家后,七里地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全村全是硬质路面,自来水、电视、广播100%的入户率,满眼的砖瓦房,人均收入超过3377元,一派繁荣的景象。

  七里地村位于海林市横道河镇东北部,有着“九山半水半分田”的特征,小山沟里的人们祖祖辈辈耕种着人均只有半分的土地,生活十分困难,大多数农户住在低矮的茅草房里,砖瓦房只占30%,沙土的路面,一到下雨天,满脚的泥水,人均收入不到2000元。土地是农民生活的主要来源,可是,全村210口人只有105亩耕地,平均每个人只有半分地,用农民朋友的话说,三根肠子饿着一根半,温饱问题都难解决。各级政府部门都在为该村的脱贫致富努力着,广大的农民朋友也是想尽办法增收。

  2000年,七里地村被海林市政府确定为扶贫开发村,农民朋友迎来了希望的曙光。靠天靠地不如靠自己,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七里地村全体村民的共同努力下,一场轰轰烈烈的脱贫致富运动开展起来了。2003年,七里地村又被确定为省级贫困村,政府从资金到农机具等方面给予了大量的补贴,省财政拿出31万元用于七里地村的人畜饮水工程建设,聘请了技术专家对地下水资源进行勘测,召开村民大会,确定利用山泉小溪建集水井,解决人畜饮水问题。目前,全村自来水的入户率达到了100%,全村主要道路全部修成了硬质路面,并且在道路两旁安上了路灯,农民朋友再也不用为出行担忧了。砖瓦房达到了90%,有线电视、广播也达到了100%的入户率,并且,电脑上了互联网,修建了休闲广场。2005年,七里地村总收入实现67.6万元,人均纯收入达到3377元。

  人们不禁要问,是什么让七里地村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迅速脱贫致富的,有什么特色项目吗?答案就是利用资源的优势大力发展旅游业。七里地村座落在张广才岭东麓,地势高峻,林木茂盛,村内有着广袤的森林资源,且生栖着多种珍贵的野生动植物。村四周群山环绕,又座落于威虎山风景区内,具有浓郁的文化氛围,建于1926年的海林地区第一个党支部遗址也在七里地村。在扶贫开发项目的支持下,全村人放开手脚大干起来,开发了红色旅游、建了垂钓园、迷你高尔夫球场、抗联广场等特色的旅游项目,采摘山野菜,庭院养牛、养貉,政府帮助特困户解决水泥、沙子等建筑材料,无偿给一头黄牛让其饲养等等,在短短的几年内一跃成为有名的生态旅游村。乔安鹏是这个村的老户了,他亲眼见到了这个村的变化。他育有两个女儿,没有儿子,按规定享有每年600元的计生奖励扶助资金。他家过去住的是茅草房,只有几分地,扶贫开发后,政府无偿送给他一头黄牛,在他的精心照料下,如今,这头黄牛又生下了一头小牛,砖房也盖上了,还养了20多品只貉子,眼看着日子一天比一天红火起来,老乔高兴地说:“这都是党的政策好呀,政府给的这头牛可是我们家致富的好帮手呢,要是没有这头牛,我们的日子还不知道要熬多久呢。”

责任编辑:刘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