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长子李印军
妈妈教会我们爱人
“我是和妈妈学的,因为我有病的时候,她也是这样照顾我,一天也没离开,一丝也没放松。”李印军说,他现在为妈妈做的一切,都是妈妈曾经给过他的,他就是耗尽此生,也无法偿还。
李印军回忆说,在他13岁刚上初一那年,因为眼睛动了手术而在医院里住了一个月,当时,妈妈寸步不离地守在自己身边。由于眼睛在手术后特别疼,李印军经常疼得睡不着觉,而在这个时候,妈妈总是彻夜坐在他身边,陪他说话。妈妈虽然文化程度不高,可是总有讲不完的故事,与他一起分担病痛。由于医院里没有食堂,妈妈每天都到外面去给李印军买饭,每餐都有他喜欢吃的菜。妈妈总让他先吃,从不和儿子一起吃。当李印军想和母亲一起吃饭时,妈妈都说已经吃过了。而在李印军的眼睛康复后,他看到的是墙角一堆咸菜包装袋……
患病期间,由于眼睛缠着纱布,李印军形同盲人,妈妈就当他的眼睛和腿,扶他走路,陪他散步,上厕所的时候,也要由妈妈扶着。李印军说,那个时候他虽然看不到,可是有妈妈在身边,她会随时做儿子的眼睛,不论走楼梯或是转弯,李印军一点也不必担心,感觉就和自己能看见一样。
李印军说,在那段时间里,他一点儿也不想家,因为妈妈就在身边,妈在哪里,孩子的家就在哪里。
正说着,杜喜爱的药点完了,李印军熟练的把针头拔下来,用脱脂棉按住母亲胳膊上的针眼。一分钟后,李印军取下脱脂棉,母亲的皮肤上面仅有一个针尖大的血点。李印军说,他这是“久病成医”,像拔针这样的小事,不用找护士,而且决不会让妈妈多出一点血,当年,妈妈也是这样给他拔针的。
儿媳房秀芸
婆婆就是我的亲妈
不养儿不知父母恩,在李印军的妻子房秀芸19岁时,父母就离开了人世。当时的她并不觉得怎样,而今已为人母的她,感觉到了父母养儿的艰难。但如今,子欲孝而亲不在,再想报答父母之恩已不可能,这是她终身的遗憾。她说,“我妈不在了,婆婆就是我的亲妈”。
房秀芸说,她和李印军1997年结婚,当时最看重的就是李家是本份人家,李印军是个好心人。她说,李家的家风很正,家中的每一个人都很有人情味。李印军虽然脾气很大,可是对妈妈从不顶撞。自己嫁进李家门后,婆婆对她很好。家中还有一个小姑子,婆婆杜喜爱对她这个儿媳妇一点也不比亲闺女差,家中做了什么好吃的,一定会留给她;买了什么好东西,也总是会想着她。平日里嘘寒问暖,生病时尽心照顾,房秀芸在婆婆那里,又重新找回了母爱,她感到丈夫家每个人都是自己的亲人。
由于给婆婆治病,家里已倾尽所有,日后的生活如何继续?孩子学费哪里筹措?对此,房秀芸表示,坚决支持丈夫为婆婆治病。房秀芸要帮丈夫伺候婆婆,又要回家照看孩子,这段时间她经常奔走于鸡西和哈尔滨之间。可是她说她不后悔,钱花完了可以再挣,但是婆婆的病不能等。她没有父母了,不能再为老人尽孝,这是她的遗憾。现在婆婆就是她的亲妈,她要把所有对父母的爱都倾注在婆婆身上。
次子李印平
背井离乡打工全为妈
杜喜爱的次子李印平今年32岁,在深圳打工,是目前家里的主要经济来源。母亲成为植物人后,李印平也曾和哥哥一起守在妈妈病床前,但为了解决妈妈的医药费,他只能忍痛将照顾妈妈的重任交给哥哥,背井离乡去深圳打工。在打工期间,李印平一天一个电话,询问妈妈的病情。平时再热也不舍得买瓶水的他,每天几元钱的电话费只为了听哥哥的一句话:“你放心,妈挺好的。”李印平说,每天只有听到哥哥的这句话,他才能安心睡下。
15日,记者拨通了李印平的电话,他说,在妈妈最初有病的时候,他曾和哥哥一起守在妈妈的病床前。一个多月的时间里,他和哥哥轮流休息,共同回忆小时候的往事。他曾经想和哥哥一起,守在妈妈身边,等着妈妈醒来。可是哥嫂都没有工作了,妈妈的医药费怎么办啊?自己懂电脑,外出打工可以比哥哥多挣钱。于是,他们共同决定,由弟弟赴深圳打工挣钱,哥哥留下照顾母亲。今年四月,李印平在照顾了妈妈一个月后登上了南行的列车。临走时,哥哥李印军拉着他的手说,“你在外面尽管放心工作,我在妈身边会尽心护理,你不要过于牵挂,妈这儿有我呢,医药费就全靠你了!”
李印平说,深圳打工的日子很苦很累,但一想到远方有妈妈在病榻上等着自己,他就觉得浑身有使不完的劲儿。离开妈妈外出打工是不得已,不过他很放心,因为妈妈身边有哥哥在。妈妈虽然现在醒了,可是要像正常人一样生活,还需要经历很长的时间。他会一直坚持下去,打工、赚钱,让母亲能在医院里得到有效的治疗。
女儿李荣兰
父母是我们的好榜样
病房里的妈妈需要哥哥照顾、大笔的医疗费需要弟弟打工维持,在全家人都在为母亲忙碌的时候,杜喜爱33岁的女儿李荣兰成了家里的总后勤,在伺候自己公婆的同时,还要照顾自己的两个孩子和哥哥李印军的孩子。
自从1月26日杜喜爱昏迷后,为了给妈妈看病,李荣兰拿出了全部的存款。她告诉哥哥和弟弟,请他们放心,她会料理好鸡西家中的一切事情。
李荣兰说,自己的奶奶在1975年因重病瘫痪在床,当时自己才3岁。之后奶奶一病4年,在自己的记忆中,妈妈每天都要为照顾奶奶而忙碌,洗脸、洗脚、喂饭、翻身……直到1979年奶奶去世。期间,妈妈既要照顾奶奶的起居生活,又要照顾丈夫和孩子,可从来没有一句怨言。
李荣兰说,1980年妈妈因病手术,那时候她只有5岁,大哥11岁,小弟4岁,生活的重担都落在爸的肩上,爸爸要一边工作,一边照顾生病的妈妈,还要给三个孩子做饭。即使是这样的苦日子,家里人也都是团结在一起,相互信任,相互支持。李荣兰说:“我们之所以心甘情愿地为妈妈付出一切,都是爸爸妈妈从小教我们的。亲情血浓于水,孝敬父母是我们家的传家宝,会一代一代地传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