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5月17日电 本届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新增设的原生态唱法,令一批从未进过专业院校的民间歌手有了展示自己的舞台,成为比赛的亮点。但同时,由于原生态歌手得分过高,令东北三省、华东六省、两湖、两广、深圳、上海等没有原生态歌手的参赛区与团体冠军失之交臂,由此也引发了不少争议。究竟什么是原生态?原生态在中国民族音乐中占有什么样的位置?黑龙江为何没有原生态歌手参赛?带着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多位省内外著名音乐人。
有人的地方就有“原生态”
“本届‘青歌赛’我省成绩不佳,主要是因为大赛增设了原生态唱法,让包括我省在内的许多没有原生态歌手参赛的地区,成绩集体下滑。其实黑龙江电视台对此非常重视,曾派专人到民间挖掘原生态歌手。但是我省少数民族会原生态演唱的都是七八十岁的老人,已经失去了比赛资格。”省电视台国家一级导演、“青歌赛”黑龙江领队赵荣丽说。
那么,究竟什么是原生态?中央歌剧院院长、从我省走出的著名作曲家刘锡津说:“原生态演唱说白了,就是没有经过训练和雕琢的嗓音,演唱来自民间的没有经过加工和提炼的歌曲。它是人们在生活和劳动中自然形成、口口相传的作品,是生活本体的一部分,是保持原始状态的表演形式。从这个角度说,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有原生态。”
二人转和东北民歌都是原生态
从比赛看,原生态唱法非常受欢迎,四川选送的藏族歌手扎西尼玛演唱的《山歌》美妙动听,湖北的两个土家族兄弟演唱的《花咚咚姐》别具一格,云南选送的“新稻子”组合,风格空灵多变……那么,黑龙江有哪些有价值的原生态呢?
中国音乐学院院长、黑龙江籍音乐家金铁霖说:“黑龙江有很多少数民族的民歌都很动听,像赫哲族的渔歌、达斡尔族的牧歌、鄂伦春族和鄂温克族的打猎歌等等,都很珍贵。可以说,原生态在中国民族音乐中占有重要位置,是我们音乐创作的根和源泉。目前各地的音乐院校都把民歌、曲艺、戏曲等民间艺术作为必修课,可见对其重视的程度。”
金铁霖特别强调,原生态的唱法是不固定的,各民族的性格、习惯、语言、生活条件等内容,决定了各自的唱法。从这一点上说,东北民歌和二人转都是原生态。
对此,省艺研所音乐理论研究员陈恕认为,由农民演唱的、从田间地头走出来的二人转,应该是原生态;但如果成立了剧团,由专业教师培养人才,形成了一定表演体系,以舞台演出为主的二人转,因为有了明显的加工和雕琢痕迹,就不能算是原生态。
少数民族“原生态”面临走进博物馆
陈恕认为,“青歌赛”设立原生态唱法的目的,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让更多的人通过大赛对这种演唱样式有所了解,从而更好地保护它。但从目前的比赛看,不少参赛团体纷纷“挖掘”所谓的原生态歌手,一些艺术院校毕业的学生和专业院团的演员也可以参加原生态比赛,一些专业歌手为了得高分也去模仿原生态唱法等等,实际上都已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原生态。
陈恕说,黑龙江的“原生态”资源非常丰富,但最终能够流传下去的机会很渺茫。2004年,省文化厅专门组织了考察团,对我省民间歌曲现存状况进行调研。结果令人担忧,会原生态演唱的人大部分已去世,健在的也都在七十岁以上。我省少数民族本来就人口稀少,像赫哲族只有4000多人口,如今多已汉化,三十岁以下会本民族语言的人已经很少了。所幸的是,专家们通过多年努力,已经把这些原生态艺术通过录音、录像、文字、曲谱等方式很好地记录和保存下来,但要拿到大奖赛去展示,很难。
陈恕无奈地说,随着现代化的推进,少数民族“原生态”的最终归宿只能是博物馆,并最终成为博物馆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