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5月18日电 振兴老工业基地是一个全方位的社会发展概念,不是简单的传统工业技术的升级和改造,而是包括所有新兴产业在内的创新发展。旅游业是关联度很大的产业,国民经济的109个部门、行业与旅游相关,而且旅游领域的外延还在扩大。我国南方部分地区已将旅游业作为一个抓手,激活各产业,促进地区经济协调发展。在我省老工业基地振兴的过程中,旅游业也将以其关联性、综合性、带动性、先导性强的优势发挥着无可替代的特殊作用。
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器
省旅游局局长薄喜如告诉记者,振兴老工业基地目的之一是实现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旅游业则是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器。旅游产业是由旅游行业和其他众多与旅游发展紧密相关的行业组成的行业群,它包括旅行社业、以宾馆为代表的住宿业、交通运输业、餐饮业、游览娱乐行业、旅游用品和纪念品销售行业、各级旅游管理机构及行业组织等。这些部门不仅限于第三产业,更有属于第一或第二产业的范围,如农、林、牧、渔业的相关部分,食品饮料加工制造、服装制造、文体用品制造、工艺美术品制造、煤气电力自来水供应制造、交通运输设备制造、电器设备制造等行业的相关部分。
薄喜如说,旅游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不仅能增加地方收入,平衡地区间收入,而且以其行业关联度大,经济拉动性强的产业特点,成为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协调器。旅游业是促进开放的先导产业,其发展不仅促进我省乃至东北地区的观念转变,增强与国内外发达地区的联系与协作,也必然带来客流、人才流、资金流、商品流、信息流的快速增长,刺激地方商业和工业的基础设施建设,推进经济的多元化,改善投资环境,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全面发展,起着活化和繁荣经济的作用。
产业结构调整的生力军
振兴老工业基地要按现代产业经济发展要求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发展旅游业在产业结构调整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2005年,我省老工业基地作为重工业基地,三大产业结构的比例为12.2:53.9:33.9,传统产业比重过大,产业结构不合理是制约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是老工业基地振兴及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调整产业结构、重构经济优势,必须在加强第一产业、提高第二产业的同时,加快发展第三产业。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的龙头产业,有强大的关联带动作用,旅游业的发展可以带动各相关产业的发展,这种连带功能和效应,能够有效地促进产业结构、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这正是老工业基地经济结构调整所必需的。“十五”期间,我省旅游业进入一个快速发展期,五年的旅游总收入达1134亿元,年均增长15.4%;旅游总收入在全省国内生产总值中的份额由不到3%提升到5.2%,按照这种发展速度,到“十一五”期末将达到7%以上。可以说,旅游业在我省产业结构调整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
资源型地区转型的方向
我省部分地区资源面临枯竭、缺乏接续替代产业,是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难点之一。大力发展旅游业,有利于接续替代产业的培育,振兴和繁荣地区经济。
伊春是我国开发建设最早的老森林工业基地,自1948年开始累计向国家提供木材约占全国国有林区所供木材量的10%。进入20世纪80年代,随着可采林木资源的骤减,伊春陷入了森林资源危机、经济危困的“两危”境地。伊春立足自身优势挖潜培育接续产业,全面实施生态立市战略,大力发展兼顾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的森林旅游业,建成质量等级以上景区(点)26处,森林生态观光、漂流探险等项目的日渐成熟,使该市正在成为国内具有代表性的森林避暑旅游胜地。
我省油田、煤炭、森林等资源正日益枯竭,且由于开采成本大幅上升,资源型城市逐渐失去了原有的经济优势。部分资源型地区相继出现了经济结构失衡、职工生活困难、就业压力增大、生态环境破坏等一系列问题。发展旅游业为其寻找替代产业,促进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机遇。从国际经验看,旅游业为资源型地区转型、发展接续产业提供了条件和方向。可以把过时的、比较落后的生产工艺、生产模式开发为传统工业旅游项目,如依托开采了多年的各类矿井、矿坑、矿区或者蒸汽机制造厂、老火车厂等开展旅游活动,把工业资源转化为旅游资源,形成新型旅游产品,激活地区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