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省里统一部署,泰来县从县情出发,今年重点抓好212公里通村公路建设工作。图为克利镇河北村通村公路施工现场。郝劲飞 摄
近年来,七台河市茄子河区宏伟镇前山村靠现代农业致富,大多数农民盖起二层楼小别墅。规划别致、颇有现代气派的村庄,让人感受到新农村的魅力。 本报记者 吴树江 摄
东北网5月19日电 建设新农村,是我国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是确保现代化建设顺利进行的必然要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任务,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其决不只是农村和农民的事,需要举全社会之力。建设新农村,在目前各级财力有限的情况下,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建立“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长效投入机制;建立引导全社会力量支持的参与机制;进而建立城乡统一的经济和社会管理体制。
建设新农村,我省的工交战线能做些什么?如今,他们都有着哪些规划和打算?今天我们把省里这方面的整体考虑及工交战线主要部门的情况展示给广大读者。
副省长刘海生:动真情当己任
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系列部署,必须动员和凝聚全省工交战线力量,全力支持新农村建设,推动社会和谐发展。
按照党中央提出的“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指导方针和总体部署,省委、省政府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指导性文件,要求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和支持新农村建设。近年来,我省工业经济取得了较快发展,技术实力、经济实力明显增强,相当一部分企业具备了支持新农村建设的物质基础。要切实发挥工业装备、技术、人才等方面的优势,大力实施“以工哺农”战略,实现工业与农业的良性互动。
一、推动以工补农战略的实施,全力抓好“三个支持”
一是支持大中型企业带动县域经济发展。各地、各有关部门要采取积极有效的扶持措施和政策,组织和引导大中型企业特别是与农业经济关联较大的哈药集团、哈尔滨卷烟厂、九三油脂、北大荒大米、丰源麦业、完达山乳业、大庆金锣、北大荒肉业等企业,通过兼并、收购、合作等形式,积极参与县、乡中小企业的改制重组,既能盘活现有存量资产,活跃县域经济,增强农业经济实力,同时也能迅速扩大企业自身规模和市场覆盖面。
二是支持龙头企业搞好农业产业化基地建设。要把农业产业化基地建设纳入到全省工业“十一五”总体发展规划,组织编制大豆、玉米、大米、乳制品、屠宰及肉类加工、农业机械、林浆纸、亚麻、烟草等产业链专项发展规划,大力培育农业产业化企业,推动农业的集约化、规模化和专业化生产,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
三是支持乡镇加快发展特色工业。引导工业企业以资金、技术、管理知识作为资本投入农村,与农村现有的资本要素结合起来,加快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特别是具有本地特色的农产品、林产品、矿产品加工业,优化各地农业的比较优势,实现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二、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努力实现“三个通畅”
一是加快农村公路网络建设,保证农村公路畅通。“十一五”期间,交通部门要牢牢把握国家加快农村公路建设的大好机遇,强有力地推进我省农村公路建设。
二是加快农村电网建设,保障送配电工程畅通。要多方筹措资金、积极向上争取政策,进一步加快农村电网改造步伐,解决好局部地区供需矛盾突出问题。争取在“十一五”期末,居民电压合格率达到97.3%%,供电可靠率达到99.6%%,使我省县城和农村电网初步适应县域经济发展的需要。
三是加快通信和邮政体系建设,保证农村信息畅通。电信部门要进一步加大投入,提高农村电话用户和宽带用户的普及率。力争用三年时间,全省电话村达到6600个、宽带村达到1800个,信息村达到3000个,实现“村村能上网,乡乡上宽带”的目标。
三、加快支撑体系建设,切实搞好“三个服务”
一是搞好科技服务。我省工业拥有较强的科技力量和科研队伍,要充分利用好这一优势,加快向农村转移,指导建立工厂化生产的农业管理模式。要以推广先进适用农业技术和绿色食品开发技术为重点,推动乡镇企业和农村中小企业科技进步。要加强农产品深加工技术研究,提高我省农产品附加值,以延长、延伸产业链为重点,解决我省食品企业产品数量少、档次低、加工工艺落后等关键技术问题。要组织科技人员对口深入到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村中小企业开展科技服务,实施人才共享。
二是搞好咨询服务。经委、交通、通信、邮政、中小局、电力等部门和单位要从实际情况和本部门职责出发,建立完善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农村中小企业发展和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咨询服务平台。通过开展多渠道、多形式的创业辅导、政策支持、项目咨询、信息服务等活动,为基层农村和农民解惑答疑。
三是搞好协调服务。各部门要深入实际、深入基层开展调查研究,通过帮扶帮建、牵线搭桥、招商引资、结对子等多种方式搞好协调服务。要加强对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村中小企业的指导,帮助农村中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创办和发展,建设农村创业基地,发展创业示范园区和项目。各部门要结合帮建工作,积极主动地帮助找准经济发展的路子,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
省经济委员会主任陈长涌:规划指导协调服务
全省经委系统将结合职能和工作实际,大力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切实做到“三个到位”:
一、规划指导到位。一是以大豆、玉米、啤酒3个产业链为重点,发展粮食精深加工产业群。实施“大豆树”、“玉米树”工程,推动大豆、玉米种植产业基地建设。二是以乳制品、屠宰及肉类加工、中药、亚麻4个产业链为重点,发展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产业群。加大资源整合和新产品开发力度,壮大乳业整体实力;搞好肉类加工系列产品的综合开发利用,带动畜禽养殖业的快速发展;重点发展中药粉针、水针系列产品,推动中药材种植、养殖基地向标准化、规模化方向发展;重点发展亚麻服装及制品,提高综合竞争力。三是以人造板、家具、林浆纸3个产业链为重点,发展林木产品深加工产业群。重点开发生产高档复合涂漆地板、轻型实木复合地板、专用地板、高密度纤维板、均质刨花板、刨光板、集成材等高附加值产品。四是以农业机械产业链为重点,发展支农产业群。开发生产收获机械、播种机械、整地机械、动力机械以及畜牧机械等系列产品。
二、政策支持到位。一是全力支持产业链龙头企业做大做强。以优势项目为抓手实施高起点改造战略,逐步形成以产业链龙头企业为中心,向周边地区辐射的产业布局,带动原料基地和配套产业发展。二是重点支持农村发展“优势经济”。抓住品种、品质、品牌等关键环节,集聚资源、技术力量和项目资金,有针对性地培育一批优势产业。抓好优势产业基地建设,以大基地来支撑和带动大加工、大流通。三是切实支持农村发展“龙头经济”。
三、协调服务到位,一是做好技术支撑服务。二是做好人才培训服务。三是做好招商引资服务。四是做好市场开拓服务。
省邮政局局长汤效文:打造特色服务平台
全省邮政系统将在今后一个时期发挥实物送达、信息传递和资金流通的“三流”合一优势,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积极参与农村流通体系建设,并将重点建立三个特色服务平台:
一是物流服务平台。继续加快地市———县———乡镇支局———村屯“三农”服务站四级连锁配送网络建设,2006年“三农”服务站要达到6500个,行政村覆盖率要达到60%。重点发展以农资、生活日用品为主的连锁配送服务,主要配送品种的配送量将在2005年80吨的基础上增加至400吨,并逐步拓展服务领域,丰富服务项目,配送商品种类要由现在的50种增加到百余种。同时,要积极尝试将农村特色产品、绿色食品等物资分销出去,扩大农产品等特色产品的销售渠道,促进农村与城市间商品物资的双向流动。
二是金融服务平台。重点推进与农信社的合作,争取在达成8亿元协议存款的基础上继续扩大协议存款规模,加快资金流向农村地区,并争取早日开办面向农民的小额存单质押贷款和小额信贷业务;充分利用邮政储蓄网点多、分布广的优势,面向农村提供多种邮政金融中间业务、重点办好代发农业税补助金、农粮直补金等服务项目,并大力推广代收农电、农话费业务,适时开办代缴农村地区个体工商户税款、代收电视费等业务,不断适应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公共事业发展的新需要。同时,将积极扩大农机具保险、分红险等保险产品的销售,尝试与保险公司合作开发适合农民生产生活需要的保险业务品种,逐步满足广大农民维护自身利益的需要。
三是信息服务平台。我们要逐步搭建起覆盖全省的农村邮政电子商务平台,为农民提供市场信息、科技推广、技术培训等信息服务创造条件。
省中小企业局局长贾玉梅:发挥生力军作用
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作为地方经济发展的主体,将在以下几个方面参与并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第一,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带动和促进现代农业体系的建立和发展。充分发挥我省农产品资源优势,重点发展粮食、畜禽、亚麻、马铃薯、山特产品、乳制品、果蔬加工等七类大宗农产品加工业,延伸农业链条,实现农产品由初级加工向高精深加工转变。到“十一五”期末,全省农产品加工业力争实现产值1600亿元,年均增长13%。
第二,实施创业富民示范工程,鼓励、支持和促进农村中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创办和发展。在农村和城镇积极开展“创办小企业、开发新岗位”活动。“十一五”期间,在县、乡(镇)建设100个创业辅导(孵化)基地,全省将新办小企业5万家,新增个体工商户50万户。
第三,加快中小企业集群和工业园区发展,带动农村“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发展。大力培育县、乡各类工业园区,以园区为载体,把园区建设和发展产业集群有机结合起来,发展规模化和集约化经营,逐步形成具有我省特色的各类产业群体。“十一五”期间,全省将重点建设50个年营业收入超10亿元的省级中小企业工业园区,努力形成20个特色鲜明、优势明显的产业集群,拉动农村经济发展。
第四,支持非公有制骨干企业做大做强,引导其参与县域经济和新农村建设。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企业以兼并、控股、参股、租赁等方式参与县域国企、集体所有制企业改制,盘活存量闲置资产,搞活县域骨干企业。积极培育和促进县域成长型中小企业发展,对年营业收入1000万元以上的非公有制骨干企业给予重点支持。“十一五”期间,全省营业收入1亿元以上的非公有制企业达到300户,5000万以上的企业达到400户。
省交通厅厅长段明山:通富路强保障
加快农村公路建设,是建设新农村的重要内容和必然要求。交通部门以“建设农村路,服务新农村”为己任,规划“十一五”期间全省农村公路完成投资225亿元,建设总规模62750公里。为了千方百计打好今年农村公路建设攻坚战,我厅抽调精兵强将组成14个农村公路驻地推进组,已于4月末奔赴全省各个地市。下步我们将强力推进全省各地特别是“百乡千村”试点工程的农村公路建设,为我省新农村建设提供坚强保障。
实现农村公路建设健康可持续发展,我们首先将坚持规划引导,有序推进农村公路建设。从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群众出行的实际需求出发,综合考虑山水林田综合治理、小城镇建设、扶贫和国土资源开发等要素,科学规划,统筹安排,有序发展。二是坚持实事求是,合理把握农村公路建设标准;避免脱离实际的高标准、高指标,不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三是坚持责任落实,切实加强建设资金的筹集和使用管理。加强对资金使用情况的监管,防止截留、挤占和挪用资金,做到资金安全运行。四是坚持质量第一,建立健全质量保证体系。采取有效措施保证工程质量,让农民兄弟走上放心路、满意路。五是坚持预防为主,建设廉洁工程。推行民主决策,公开项目计划和资金管理,实行阳光操作,自觉接受社会监督,努力建设让人民群众满意的廉洁工程。
建设是基础,运输是目的。今后我们加快农村运输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运输通达深度,推进城乡运输一体化进程,做到路运并重,协调并进。到2010年,全省所有乡镇客运站和95%的村屯停靠点建设完成。到2010年,所有通公路的乡镇和95%以上的行政村开通农村客运班车,做到路通车辆。
省通信管理局副局长胡立志:让“村村上网,乡乡宽带”
解决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效途径之一是推进农村信息化,充分利用信息化平台,为农民提供信息服务和远程培训,加大农业科技推广力度,切实解决农民获取外部信息的手段,拓宽农村与外界沟通的途径,消除“数字鸿沟”,使农民能够像城市居民一样方便地享用科技进步带来的便利。而推进农村信息化的前提是发展农村通信。
为此,全省电信行业将积极探索农村通信发展模式,加大对农村通信的投入力度。“十一五”期间,全省电信业预计投资354亿元,其中102亿元将用于发展农村通信建设,占总投资的29%,投资将主要用于开展农村信息化建设和自然村“村通电话”工程。到“十一五”末期,全省农村电话用户将达到480万户,比“十五”末期增长76.5%,农村电话用户普及率将由“十一五”末期的15.3%达到26.9%,农村电话用户所占比重将由目前的25.1%上升到34.6%。
同时在已经实现农村地区100%行政村通电话的基础上,全面开展我省垦区“队队通电话工程”,保证实现我省垦区500多未通电话的生产队全部通电话,力争用三年的时间,使全省电话村由3000个达到6600个,宽带村由500个达到1800个,信息村由500个达到3000个,覆盖农村的移动基站达到10000个。
同时,在有条件的地区逐步扩大普遍服务的业务类型,提供基础语音电话业务、增值业务、互联网接入业务等,在较短时间内实现“村村通上网,乡乡上宽带”的目标。
省电力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牛黎军:保无电地区“户户通电”
为进一步加快我省农村电力建设速度,为我省新农村建设提供基础条件,我们推动“新农村、新电力、新服务”的农电发展战略,在“十一五”期间,主要做好以下工作:
一、做好满足新农村建设要求的农村电网规划。坚持统一规划、适度超前、安全高效、科学发展的原则,完善“十一五”农网发展规划。
二、加快农村电网建设,保证农村用电。对于新农村建设中的商品粮基地建设、中低产田改造、农业生产结构调整、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等农业用电项目,积极给予配套的电力支撑。近期争取投资8亿元对县城配电网进行改造,提高电压质量、提高自动化水平,在一部分县城实现电网互代功能,有条件的县(市)实现配电网自动化。
三、实现无电地区“户户通电”的目标。因地制宜,合理规划,积极争取各项扶持政策和资金政策,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各项准备工作,力争在“十一五”期间解决我省196个无电村、52950个无电户、21万人口的通电问题。
四、实现城乡各类电价同价。我们将配合物价部门,在已经实现居民生活城乡同价的基础上,结合我省实际,稳步推进全省城乡各类电价同价工作,实现降低农村电价的目标,减轻农民负担。
五、努力提高供电服务水平。我们要从农民群众最关心的用电问题入手,诚心服务,全面落实员工服务“十个不准”、供电服务“十项承诺”,确保农村供电可靠率、居民端电压合格率及服务承诺兑现率达到标准要求。保证“十一五”期末,公司供电区域内,农村供电服务窗口规范化达标率100%、县供电企业95598客户服务系统建设率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