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经济·旅游  >  经济
搜 索
口岸优势延伸到内陆 301国道串起对俄产业带银链
2006-05-19 10:14:17 来源:东北网-黑龙江日报  作者:于林波 徐大勇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5月19日电 蜿蜒起伏的301国道贯通黑龙江省东西,似一条银链将若干个中心城市“串”起,成为名符其实的黄金通道。如今,当西段“哈大齐”工业走廊吸引了众多眼球时,在这条路东段,一条对俄经贸产业带正悄然兴起。

  “银链”旁7大园区拔地而起

  牡丹江对俄经贸合作区位优势得天独厚,但多年来一直没有走出“数字贸易”的怪圈,虽然对俄贸易额年年增长,但进出口加工发展缓慢,对地方经济拉动不大。基于此,从2003年开始谋划到去年7月,牡丹江市明确提出构建沿301国道建设中俄经贸科技合作产业经济带的思路,编制了《沿301国道建设中俄经贸科技合作产业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等规划,全面谋划了产业带的发展定位、发展方向、发展布局和发展重点。去年,全省经济工作会议确定启动哈(哈尔滨)———牡(牡丹江)———绥(绥芬河)东(东宁)对俄进出口加工带建设,成为继哈大齐工业走廊之后我省区域经济发展的又一战略重点。近日,牡市审议并原则通过了《关于加快发展沿301国道中俄经贸科技合作产业经济带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利用5年时间,打造一个对俄经贸合作产业集群的品牌。

  以贸易为先导、以实体为依托、以园区为载体,牡丹江开始由单纯贸易向贸易带加工的战略转变。牡丹江市区及6个县市沿301国道先后辟建和启动了7个对俄进出口加工园区,各园区上千万元以上项目93个,总投资37.6亿元;正在推进项目78个,总投资达36.4亿元,今年计划投资14.1亿元的基础设施建设。2005年,正在建设中的该产业仅木材加工一项就转化了500万立方米的原木。

  “一盘棋”口岸优势延伸到内陆

  对俄经贸的广阔前景,让口岸成为一片热土。在绥芬河市,仅浙闽客商就达3万多人,全国客商的大量涌入使这里的土地几乎达到了寸土寸金的地步。为了使这种局面得到彻底改观,牡丹江提出“口岸充分利用好全市的资源,全市打好口岸这张牌”,而301国道对俄经贸产业无疑成为将牡丹江和各县市紧紧地联系到一起、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重要纽带。

  过去绥芬河企业对俄出口主要依靠“贴牌”,而随着自身筋骨的强壮,创自己的品牌被提到日程。MIRO电子工业园是绥芬河在俄罗斯注册享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近期即将开工生产建设,预计总投资达11.4亿元,目前已有杭州金立普、广东佳正等7家企业办完入园相关手续。去年,牡市有外贸经营业绩的企业达547户,比上年增加112户,中俄两国政府合作项目———中俄信息产业园项目也正式启动。

  成立了由市委书记马晓林、市长陆兵任组长的对俄经贸产业带建设领导小组,牡丹江市打破行政区划界限,在资源、资金、技术、人才的配置及土地的使用上,一切服从于开发建设的整体需求,集中优势资源,合理配置生产要素,实现利益共享,全面提高区域经济的整体竞争力。同时,坚持统筹规划、突出特色的原则,统一进行产业布局,实行错位发展,举全市之力把产业带这块蛋糕做大。

  “一盘棋”思想让口岸优势延伸到内陆县市。去年,林口县对俄贸易实现了零的突破,穆棱市引进长春皓月集团6.2亿元,在301国道磨刀石镇建起了穆棱皓月现代肉牛产业综合基地项目,如今已进入设备调试。

  比肩“哈大齐”尚需政策助推

  如今,牡市已初步形成了以口岸为前沿、以中心城市为支撑,以内陆县市为延伸的进出口加工产业集群,如何在我省经济发展格局中定位?一条思路清晰起来:以滨绥综合交通带为轴线,重点发展进出口加工产业、农牧业、现代物流业、旅游会展业和对俄科技合作产业,加快“哈(哈尔滨)———牡(牡丹江)———绥(绥芬河)东(东宁)———海(海参崴)”出海大通道建设,形成多层次、多功能的城市空间发展体系和对俄产业集群。远期发展目标是将产业经济带延伸到哈尔滨和俄罗斯滨海边区,发展哈尔滨、海参崴的综合优势,构建哈牡绥东海国际经济带。

  目前牡丹江在对俄园区建设、农业基地建设、境外能源材料投资合作方面,在资金税收、土地使用等方面正在争取支持。同时,尽力做好“借港出海”这篇文章,尽快打通经俄罗斯出海通道,开辟“出境不出口”的陆海联运线路。争取省政府支持301国道牡丹江至绥芬河段增幅改造、东宁铁路与俄罗斯对接、绥芬河到下城子和至格城改造项目,争取牡丹江至海参崴、哈巴罗夫斯克、雅库茨克等城市航线的复航,实现对俄贸易运输立体化。放眼长远,牡丹江对俄经贸产业带的美好前景正深深吸引着许多客商。

责任编辑:刘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