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社会万象  >  民生
搜 索
丈夫捐肾卖房感天动地续:换肾夫妻的北京生活
2006-05-24 05:57:38 来源:东北网-黑龙江晨报  作者: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5月24日电 转眼间,距4月26日刘德利、吴淑荣夫妇实施肾移植手术已经快一个月的时间了。目前,两人恢复状况良好。为了方便术后复查,他们在北京租下了临时房屋。

  18日,记者穿过几条弯弯曲曲的胡同,找到了刘德利和妻子吴淑荣在北京临时的家。

  初见刘德利夫妻,让人很难将他们和尿毒症患者、肾移植手术等名词联系起来。刘德利,身材瘦削但行动敏捷、精神饱满;吴淑荣,话音响亮、笑声爽朗。面对采访,他们平静地对记者说:“我们就是一对平凡的夫妻,始终过着平淡的生活。经历了这次‘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肾移植手术,我们仍然会像很多平凡的夫妻一样,携起手来,继续我们的生活……”

  妻子:

  为丈夫和家

  好好活下去

  刘德利夫妻租住的临时房屋位于北京市海淀区人民大学南路,是一户居民家的一个房间。小房间不足15平方米,最主要的家具就是一张大床,床上铺着崭新的花格床单。吴淑荣坐在床头给丈夫整理换季的衣物,看到记者进屋后,她马上站了起来,笑着招呼记者坐下喝水。

  50岁出头的吴淑荣,看上去要比实际年龄小很多,中等个子、体态微胖、乌黑的头发、亮晶晶的眼睛,说话时不仅声音响亮,而且语速偏快。但说起自己的丈夫刘德利,吴淑荣明显放慢了语速。她动情地告诉记者,当初结婚时,看中的就是刘德利老实,知道疼人。

  吴淑荣说,自己家在伊春市,和丈夫是邻居,从小就认识。10多岁时,在和伙伴们一起玩中她发现,在男生中,刘德利脾气最好,最懂得照顾人。后来赶上“上山下乡”,两人分开了。几年的分离,并没有让他们疏远,回家再次见面的时候,他们的心反而走得更近了。

  1981年,26岁的吴淑荣和27岁的刘德利举行了婚礼,结成了夫妻。

  回忆起25年的夫妻生活,吴淑荣说,刘德利是个好丈夫。丈夫在工作之余,承担起了照顾家庭的责任。因为自己下班晚,家中做晚饭的任务,几乎被丈夫承包了;怕自己太晚回家不安全,多少年来,丈夫始终坚持接自己下班。每次在路灯下看到丈夫瘦高的身影,自己心里总是暖洋洋的……

  2005年10月7日,吴淑荣被确诊为尿毒症。受到最大打击的与其说是吴淑荣本人,不如说是刘德利。当时,刘德利几乎夜夜流泪到天明。一次透析要花480元,这几乎是全家人半个月的工资。为了不拖累家里,吴淑荣拒绝上医院,更偷偷扔掉了各种药品,她希望自己“快点走”。然而刘德利却对她说:“没有了你,我也没法活了。”

  在刘德利的坚持下,吴淑荣进行了肾移植手术。而移植到吴淑荣体内的肾脏就是从丈夫刘德利身上取出的。手术已经过去快一个月了,现在吴淑荣恢复得比较好,已经可以下地活动了。她对记者说,是丈夫给了她第二次生命,她一定要为丈夫,为这个家好好活着。

  刘德利在照顾妻子吃药

  丈夫:捐肾给妻子不算什么

  刘德利在给妻子准备午饭

  “从嫁给我那天起,淑荣就上侍奉老人,下照顾孩子,吃了一辈子的苦。好不容易要过上好日子了,却得了这个病。我无论做出什么牺牲,也都要留住妻子。”采访中,刘德利用朴实的言语,道出了对妻子的爱。这个为了妻子耗尽家财,还把自己的一个肾捐出来的男人认为,自己为妻子做的一切不算什么,这是亲人间应有的关爱。

  刘德利对记者说,1981年结婚时,家里非常穷,父母都没有正式工作,家中也没有固定的经济来源。对此,吴淑荣没有半点嫌弃自己。婚后,因为没有房子,妻子吴淑荣跟着自己,和老人一起挤着住了6年。自己上面还有一个哥哥,也已经结婚了,但哥哥嫂子的身体都不太好,无法分担照顾父母的责任。因此,无论在经济上,还是在生活上,吴淑荣都毫无怨言地承担起了照顾家庭的责任。随着女儿的出世,淑荣更加操劳了。印象中,妻子吴淑荣几乎每天洗衣服、操持家务到深夜。

  结婚最初,刘德利在伊春市环卫处工作,吴淑荣在商店卖货,两个人每个月的收入加一起不过几十元。然而正是靠着这几十元钱,养活了一大家子人。刘德利介绍说,自己的父母都没有经济来源,淑荣的母亲和一个姨也没有经济来源。每到开支的日子,淑荣就会将钱一份份分好,挨家送去。附近的邻居没有不夸自己娶了个好媳妇的。直到1998年,刘德利已经80多岁的父母相继去世,一直是吴淑荣买菜做饭、洗洗涮涮,像女儿一样地照顾着老人。

  说起妻子,刘德利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她为这个家付出了太多。”父母相继去世后,自己家几乎没有一分钱的积蓄。同年,妻子被买断工龄。为了贴补家用,吴淑荣自己做过小买卖,每天风里来雨里去;还帮人家看过小孩,为了每个月可以挣200元钱。靠着妻子的辛勤劳动、勤俭持家,刘德利夫妻终于在1999年筹集了3万元,并贷了4万元买下了一处70多平方米的房子。

  眼看着照顾老人的担子卸下了,买房子的贷款还完了,女儿大了可以自己出去打工了,刘德利夫妻正在开始计划过上几天省心的日子时,一场空前的灾难悄悄降临了。“几天前,淑荣还在计划着,再过几年就可以领退休金、好好生活了,可生活竟然说变就变。”

  捐一个肾给妻子,在刘德利看来不算什么。“妻子为这个家付出的太多了,却没过上几天舒心的日子。这个家不能没有她!”刘德利说,自己决定把肾捐给妻子,得到了全家人的支持。当初,出于对自己身体的考虑,吴淑荣坚决不同意这件事。可作为一个丈夫,不能眼睁睁地看着多年同甘共苦、相濡以沫的妻子离开。为了妻子,为了这个家,自己对捐肾的决定从来没有后悔过。

  

  吴淑荣在帮丈夫整理衣物

  夫妻俩:

  携手共同面对

  今后所有困难

  现在,吴淑荣的肾移植手术已经完成快一个月了。因为在半年以内,吴淑荣需要每星期到北大三院复查一次,夫妻俩决定,租房子在北京呆一段时间,等吴淑荣的病情稳定后,再回伊春,开始新的生活。

  刘德利对记者说,自己在捐肾手术后一个星期就出院了,现在恢复的情况也非常好。除了身体有点虚弱,感觉有些累以外,没有什么过多的不适应症状。手术刀口长得也挺好。妻子出院后,已经复查了2次,听医生说,情况还不错。因为是夫妻间的相互移植,更容易适应,恢复得比其他患者好。

  随着吴淑荣术后日渐康复,陪同他们去北京治病的亲友已经陆续回家了。在北京就留下了刘德利夫妻。刚开始,为了方便检查,他们在北大三院附近租了间地下室临时生活,每天租金80元。但因为地下室阴冷潮湿,影响了吴淑荣手术刀口的愈合,他们又在海淀区找了这间房子,17日才刚刚搬过来。吴淑荣还处在恢复中,不能过量运动,日常的饮食起居都由刘德利照顾。每天,除了吃饭、吃药和睡觉之外,就靠看电视打发时间,还有就是每星期去医院复查一次。

  刘德利夫妻现在感觉最难的是费用问题。他们现在在北京租的是房东家的一个房间,和房东共用厨房、卫生间。即使这样,每个月的租金也要1100元。吴淑荣术后服用的抗排异反应的药物,每个月需要6000元,再加上去医院检查、乘车、伙食等费用,每个月的花销都要近万元。吴淑荣已经下岗多年,没有经济来源,靠刘德利每个月1100多元的工资维持在北京的生活,实在是杯水车薪。不过刘德利夫妻已经打算好了,准备过一段时间,在北京郊区租个房子住,这样可以省点儿钱,然后卖掉伊春的房子,筹集继续治疗的费用。

  现在,刘德利夫妻最盼望的就是半年的复查期快点过去,这样他们就可以回到伊春的家中了,可以用看病剩下的钱买一个小房子。到时候,随着吴淑荣身体对丈夫肾脏的日渐适应,服用抗排异反应药物的量会大大减少,费用也会随之降低,他们就可以重新开始生活了。

  经历了妻子被确诊为尿毒症,丈夫挺身捐肾的事件后,刘德利、吴淑荣夫妻表示,他们的感情更深厚了,他们的家也更温馨了。今后的生活中,不管再遇到什么样的困难,他们都会乐观地面对。

  据医生介绍,吴淑荣能在肾移植手术过后一个月,恢复得如此好,与丈夫、亲人的亲情关爱和自身开朗、乐观的精神状态是分不开的。

  □本报首席记者林 琳文/摄

责任编辑:刘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