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社会万象  >  民生
搜 索
年轻人“花钱找吓”逛“鬼屋”——勇敢者乐园还是文化垃圾
2006-05-26 10:45:30 来源:东北网-哈尔滨日报  作者:张玉泉 肖巍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5月26日电 听说时下流行一种新的“玩法”——“玩鬼”,而且哈尔滨市目前至少有三家,每天“花钱找吓”的人络绎不绝。对于逛“鬼屋”,各方说法不一。日前,记者来到开设最早、设在哈尔滨游乐园海洋世界的“贞子恐怖鬼屋”探究答案,也彻底体验到了“失魂落魄”的感觉。

  据“鬼屋”的毕德福经理介绍,和传统摆个“骷髅头”的迷宫不一样,“鬼屋”吓人的手段除声、光以外,还采用了真人表演,其恐怖效果更为逼真,并依据客人的承受能力将恐怖等级分为初级、一级、中级和高级四个级别,“鬼屋”的场景,是以东西方评论界公认为具有“恐怖金字塔”之称的《午夜凶铃》的情节布置的,是极度恐怖和极度想象的结合。

  记者壮了壮胆,和几个年轻人一起推开两扇黑色的油漆大门,走入了幽深的竹林。在瘆人的音乐和光影的晃动中先是出现一口枯井,里面伸出一只无助求援的手,耳畔传来女子时哭时叫的凄惨嚎叫声;摸索前行中,一满身是血的“白衣女鬼”在众人眼前无声地“飘”过;正当记者毛骨悚然之时,前面一女子的小腿被一卧在地上的鬼拿东西钩了一下,她立刻尖叫着跳了起来,大家也都跟着跳了起来;惊魂未定之时,眼前突然出现几丝光亮,一个龇牙咧嘴、满脸狰狞的“黑衣鬼”猛扑过来,大家惊慌失措;正当我们刚躲到一扇门旁喘息之际,一个“鬼”又从人们身后探过头来,见状,大家尖叫着落荒而逃;刚跑几步,从“坟堆”里突然蹿出一个披头散发的“女鬼”……通道黑暗而狭窄,“恶鬼”要么“砰”地跳到你面前,要么无声无息就出现在你身边,悬在半空的白练徐徐晃动,阴气逼人……拖着发软的双腿,浑身是汗的记者和众人终于冲出“鬼屋”见到了光明。再看这些人,有瘫坐地上的,有喘着粗气的,有头仍然埋在朋友怀里的,有脸上还挂着泪珠的;当然也有大叫的、大笑的……

  对于逛“鬼屋”,人们的看法不一:一些年轻人认为是一种时尚,是出于好奇、寻求刺激,是挑战自我、释放压力,是锻炼胆量,是在女朋友面前表现男子汉的勇敢;一些家长和老师表示,“鬼屋”是一种文化垃圾,不利于孩子身心的成长发育;“鬼屋”的经理说,鬼屋的存在不是以单纯的恐怖和吓人为目的,它存在的意义在于娱乐,是一种非常流行的健康游戏,是一种地地道道的休闲活动。对此,有关专家则有着更专业而独到的见解。

  教育心理研究所的刘所长指出,在恐怖环境里人的肌肉会高度紧张,一旦得到释放就如同按摩一样身体会得到很大的放松,这种方式在短时间内很奏效,但它不是健康的。因为在恐怖的环境下,容易造成一定的心理伤害,如很多人在接触恐怖事物后会产生失眠、食欲不振等状况。年轻人热衷逛“鬼屋”,恰恰说明我们现在进行的“休闲教育”太少,没有人去告诉他们应该怎样减压,怎样放松自己,所以年轻人在这方面比较盲目,选择逛“鬼屋”也就不足为奇了。其实,减压可以通过听音乐、看电影、聊天、体育锻炼等多种方式来实现。

  学生心理健康指导中心的袁主任认为,在丧失安全感的环境下寻求安全感是人类的本性,“鬼屋”的出现恰恰模拟了人在安全感丧失后对安全的强烈渴求。当这种危险不能对人的安全产生危害的话,人本能中冒险的一面就会被激发出来,所以很多年轻人把逛“鬼屋”视为冒险之旅。面对学习和生活压力,年轻人需要一个宣泄的途径,而“鬼屋”的出现恰恰提供了这样一个途径。如果它不对年轻人的身心造成伤害,它的出现也就无所谓了。当然,年轻人热衷这种冒险游戏,也体现了年轻人不成熟的一面。很多青年人都有从众心理,如果其他人都去玩他也会模仿。此外,作为经营此类游戏的商家,不能一味只追求利润,要有社会责任感,设置游戏时要适度,要有底线,这种底线要符合社会伦理道德,不能造成孩子心灵的伤害。另外,“鬼屋”的出现也给出一个提示,年轻人热衷于这种“非正向”的文化,说明社会为年轻人设置的“正向”文化太少,在和年轻人特别是孩子们的沟通上,在健康娱乐方式的创建上,全社会还需要努力,我们有责任为孩子们创建积极、健康的文化活动空间。

责任编辑:强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