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社会万象  >  民生
搜 索
前苏联飞行员寻找中国母子续:董贵福的儿子在同江
2006-05-29 08:06:54 来源:东北网-黑龙江日报  作者:吴振江 施虹 吴利红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5月29日电 前苏联飞行员寻找中国母子。由于资料有限,省公安厅、省边防总队纷纷回信:查无此人。

  省公安厅治安总队户政支队副支队长李大为告诉记者,从公安厅掌握的资料来看,省内没有叫董贵福的女性。记者在户政支队的电脑资料上看到,全省叫董贵福的人确实不少,但都为男性,出生最早的是1903年,难道董贵福是男性?可当年的报道上明明写着“产妇的名字叫董贵福”。

  记者决定再次扩大找寻范围,委托与俄罗斯哈巴罗夫斯克相邻的我省边境县市公安及宣传部门重新寻找。佳木斯,找到的产妇年龄不符!

  5月上旬,一直帮助查找的本报佳木斯记者站站长高永强打来电话,他兴奋的表示,经过佳木斯市委宣传部查找,在佳木斯所属的w县,当年曾有过俄罗斯直升机接运产妇赴俄罗斯救治一事。高永强还留下了知情者的联系电话。记者马上与佳木斯的知情者联系,然而知情者的女儿告诉记者,听她父亲说,老人当年在w县工作,单位同事因难产被俄罗斯飞机接走救治,但是具体年份不知道,产妇好像姓“汪”(化名),绝对不叫“董贵福”,而且她听说,这个同事已经调走失去联系了。

  找到的产妇不姓“董”,这个产妇会是我们要寻找的人吗?为什么她的姓与当年的报道差距这么大?

  经过记者反复与知情者沟通,最终,年龄上的不符让我们确信,“汪”(化名)姓产妇不是我们要找的人。董贵福:原来他是产妇的丈夫!

  在查找中,记者了解到,上世纪50年代我省边境地区居民的管理归属于省边防总队,那么,对边境居民情况最为了解的,应该还是省边防总队。

  5月中旬,记者再次来到省边防总队政治部宣传文化处,岳邦才处长以及副处长吴振江告诉记者,他们已经根据本报提供的线索给佳木斯一带的边防派出所打电话,让基层边防官兵帮助寻找,可是因为线索太少,一直没有回信。

  这时,记者得到一个信息,董贵福当时所在的村子姓董的人很多。省边防总队政治部宣传文化处副处长吴振江将这个消息迅速告诉了正在省城培训即将返回边境的各边防支队新闻干事,希望他们继续寻找。

  5月24日,记者突然接到了吴振江打来的电话;说董贵福的孩子找到了,现在在佳木斯同江市,只是董贵福和妻子早巳离开人世。

  随即,佳木斯边防支队给本报发来传真,传真写道:当年,佳木斯市同江八岔赫哲族乡渔业村村民董尤氏,因产后大出血,我方医疗技术和条件有限,与省里打电话联系救治,(前)苏联出动直升飞机,当时飞机上有两名飞行员,另外,随机跟随医务人员,将董尤氏母子接到当时(前)苏联的伯力(现在俄罗斯的哈巴罗夫斯克),在哈巴的一所医院治疗有一个多月,当时苏联方面给予董尤氏母子吃穿等生活用品,给孩子玩具和奶粉,出生于1958年4月20日的董双森,还给起了一个俄文名字(安德列)。经治疗后,苏联方面用船将董尤氏母子送回抚远县。母亲董尤氏,1975年去世,父亲董贵福1978年去世。传真还附上了董双森的联系方式。

  董贵福果然不是产妇的名字!那个在俄罗斯出生的孩子还好吗?记者当天下午给董家打去电话。董双森:我想见救命恩人!

  下午4时许,在记者打去第四次电话时,董家终于有人接听。记者说明情况后,董双森的妻子告诉记者,董双森大约晚上才能回来。记者在晚上6时许给董家打去电话,董妻说,董双森还有一点地没弄完,晚上9时之前肯定能回来。

  记者按约定时间打去电话,正好是董双森接的。记者询问他父母的情况;董双森马上说:“我和我的父母正是你们要找的人。”据董双森说,他儿时也常听到亲属提起前苏联飞行员冒险驾机救母亲的事,自己有很深的记忆,后来因为历史等原因,这段往事已经很久没有人再提起了,自己的俄文名字也记不太清了。董双森曾经担任过乡长,目前在家种了几亩地,早出晚归,生活过得很悠闲。

  当记者告诉他,当年救他母子的俄罗斯飞行员正在寻找他的时候,董双森激动地说:“那是救命恩人,我也想见一面啊”!

责任编辑:张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