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5月29日电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个老话题,却在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赣南革命老区“建设”出了新意。本月中旬,记者专程去赣州进行采访,一个挥之不去的思考是———我们要向赣州学习什么?
赣州新农村建设的新方法
赣州先于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一年多来取得了许多社会好评、农民得好处的成果。记者感到,赣州建设新农村实施运用了一整套“土生土长”的新方法。
其一,建立一座工作平台,成立强有力的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强有力的第一个标志是,组长由各级党政部门“一把手”担任,正所谓“千难万难一把手重视就不难”。另外,组员由全部涉农部门主要领导组成,项目实施起来便利通畅。更重要的,实现各项涉农资金捆绑使用,避免了“撒芝麻盐”现象,提高了工作效率。
其二,政府对新农村建设定项补助,且以实物投入为主。补助比例,公共项目(如村屯主干道)政府占大头,个人项目(如厕所等)农民占大头。政府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引导作用,农民要发挥主体作用。
其三,发动、调动农民建设新农村积极性。政府将引导支持的新农村建设项目公诸于众,选择村民有积极性的村屯进行试点。而且由试点村的“新农村建设理事会”,筹集管理建设资金,签订建设合同,督促工程进度,监管建设质量。从而解决了那些政府难以解决或解决不好的问题。
其四,从农民最关心、最容易见效、也是最容易办到的事情抓起。赣州以“三清三改”(清垃圾、清污泥、清路障,改水、改厕、改路)为新农村建设的切入点和突破口,迅速改善了村容村貌和农民生活水平,进而推进以“五新一好”(建设新村镇、发展新产业、培育新农民、组建新组织、塑造新风貌,创建好班子)的新农村建设内容。
哈尔滨市新农村建设的“赣州影子”
记者在赣州的几个村屯采访,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这就是哈尔滨市新农村建设中的“赣州影子”。
就涉农资金捆绑使用来说,通河县已有两年多的实践。这个县共整合资金7700多万元,对全县16个村进行扶贫开发整体推进,实现道路全部硬化,自来水、有线电视全部入户,配套畜牧站和卫生所,村村落实脱贫项目。
巴彦县兴隆镇民主村,相关部门一般只提供材料费,村民积极投劳,一年多接连修了10座水泥桥,大大改变了村里的交通状况。而双城市杏山镇顺利村,在几乎没有外界支持的情况下,村民集资投劳,修了两三公里的砖路和沙石路。
五常市二河乡新庄村,多年来依靠村民自治,化解了老矛盾,发展了新产业,村集体经济实现“扭亏增盈”,面貌焕然一新,村民安居乐业。
阿城市料甸乡红新村,90%以上的劳动力在日本、韩国打工,人人年收入超万元,条条村路整洁优美,家家户户一尘不染,被誉为龙江第一新村。
我们与赣州的差距有多大
赣州与哈尔滨市人口总数相近,但农民比例比哈尔滨市高,财政收入却比哈尔滨市低,农民人均纯收入哈尔滨市也比其高出1200多元。从经济结构及财力上比较,赣州新农村建设中做到的,我们没理由做不到。
哈尔滨市不乏农村建设典型,但只是分散的“点”,没有画成线更没连成片。而赣州新农村建设遍地开花结果,我们的不足是推进力度不够,缺少科学有效的机制。
赣州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农民,投入和受益的主体也是农民,农民对新农村建设的认识到位、踊跃参加、事半功倍。而我们对新农村建设的宣传发动刚刚起步,缺少激情与活力,对新农村建设怎样切入、选择什么地方作为突破口,多数地方还在犹豫和观望。
赣州对全部中心村屯都进行了中长期规划,再加上政府的支持和引导,新农村建设在“不推山、不填塘、不砍树”的前提下,实现了“三配套”,即“基础设施、社区服务和房屋设计配套”。而哈尔滨市只有个别村镇进行了规划,绝大多数没有规划,结果是新房多新村少、生产发展生活环境“脏乱差”。
赣州干部建设新农村上下一条心,九牛爬坡个个用力,并运用科学机制进行监督考核。而我们不少干部还存在畏难情绪、观望思想,对新农村建设“等项目、要资金、靠别人”。“正确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干部的思想问题解决不好,新农村建设就是“水中月、镜中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