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经济·旅游  >  经济
搜 索
探秘“双城现象”: 培育“生金”沃土
2006-05-31 15:56:56 来源:东北网-哈尔滨日报  作者:杨兴文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5月31日电 企业能不能扎下根,就看服不服当地的水土。

  “别看饲料涨价,一头(奶)牛照样挣3000元。”太阳照在岳树民黑红的脸上,这位双城杏山镇的农民,曾因多病而贫穷,而今靠养奶牛让小日子红火起来,家底由负债3万元变成了积蓄30多万元。

  岳树民的经历是双城上万个奶牛专业户的写照。

  双城是平原农业县,除了肥沃的土地之外,其他资源稀缺。农民除了种地,很难找到其他的出路,但光种粮食,很难让大多数农民尽快富裕起来。

  农业大县、产粮大县,最大的资源是劳动力和粮食。最大众化的选择,是将粮食变成“牛鸡猪”;而最好的选择是再把“牛鸡猪”变成食品。这样的选择,双城在计划经济时代就做过尝试,甚至涌现出红极一时的全国知名品牌,如“双工”牌婴儿奶粉、“喜丰收”牌烤醋等。

  然而,计划经济的成果,并不被市场经济所接受,以“双工”牌奶粉为代表的双城食品,逐渐销声匿迹,双城乳品厂和数千奶农,同时成为政府的包袱。

  双城地产乳品业的衰落,根源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极度不适应。

  那时,还没有招商引资的概念,更没有这方面的优惠政策。但是双城首先想的是救活一些养牛户,继而让他们富起来。与雀巢取得联系后,双城市感到这家企业可以在预见的期限内,让双城的奶农们解除憋奶之苦,于是双方走到了一起。

  1990年,双城雀巢公司投产,双城经济社会发展也由此揭开新篇章。

  15年来,双城奶牛饲养量由两万多头,增长到现在的22万多头;粮食产量由6.5亿公斤,增长到17.5亿公斤,且不再卖粮难。全市65%的农村劳动力离土不离家,为雀巢养奶牛。全市农民人均收入由500多元增长到4600多元,其中65%来自以养奶牛为主的畜牧业。全市财政收入由2000多万元增长到6亿多元,其中65%来自以雀巢为首的食品加工业。

  找到了雀巢这把打开县域经济发展大门的“金钥匙”,双城开始大规模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建立种养加产业链,培育能够让农产品“龙头”企业扎根的“生金”的沃土。他们已明白,作为资源极度匮乏的平原农区,必须走植根于种植业、拓展于养殖业、深化于加工业的路子,这就是双城的实际。

  咬定青山不放松,抓住机遇不动摇,为了建设全国最大的食品加工基地,双城把国内外知名食品加工企业,列为近年来招商引资的重点,娃哈哈、旺旺、汇源、大众雨润、菊花等食品加工企业云集双城,这些尚未全部投产的企业群,去年就为双城纳税近5000万元。它们的意义不仅如此,而是使双城初步建立了从原粮到肉蛋奶,门类齐全覆盖全市农业生产的食品加工体系。

  依托自己的资源走出的产业化之路,是双城经济迅速发展的根本。

  这些在土地上开辟出的财富之路,既符合双城的市情民意,又趋于世界农业经济发展潮流,因此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责任编辑:强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