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哈尔滨5月31日电 渐渐地,哈尔滨的司机们发现,交警们变得和气了、有“人情味”了,不再像以前那样盛气凌人。
交警们也发现,司机们变了,不守规则的越来越少了。
在机动车辆和驾驶员快速增多、城市交通压力日益加大的情况下,哈尔滨市交警部门近年来倡导人性化执法的新理念,以文明风范化解矛盾,营造“和谐交通”,受到广大驾驶员和社会各界的好评。
2005年,哈尔滨市道路交通事故起数同比下降30%,直接经济损失同比减少34%,死亡人数同比减少114人。
管理水平
考验执政能力
家住绥化市的孙宝生因为生意关系经常驾车到哈尔滨,以前每次进城他都把自己的车寄存起来,然后“打的”去办事。“哈尔滨的路太难走了。”孙宝生说。
说到哈尔滨原来的路“难走”有两个原因。一是街区地况复杂,交通网络布局不规整,很少有横平竖直的道路,这属于“先天不足”;二是拥堵现象严重、秩序不佳、争道抢行成风,这是管理问题。
管理无序引发了人、车、路之间的很多矛盾,特别是交警与驾驶员之间的矛盾尤为突出。驾驶员反响强烈的是执法人员行为不规范,乱截、乱罚、乱扣现象普遍,有的部门变相下达罚款指标,有的民警不按规定程序处理违章等。哈尔滨市一位出租车司机说:“那时候,我们的驾驶证就是交警的‘活期存折’,啥时候想罚啥时候罚。”
哈尔滨市公安交警支队支队长邹勇刚说:“以罚为主的粗放管理并没有带来交通秩序的好转,还在驾驶员中造成仇视心理。因此,我们以推行人性化执法为切入点,转变作风,重塑形象,在执法过程中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
重塑形象
倡导人性化执法
以往组织大型活动,哈尔滨市经常实行交通管制,乘坐出租车参加活动的人员下车后,经常需要步行十几分钟甚至更多时间才能到达中心地带。出租车司机和市民们尽管不满,但是都习以为常。
2005年5月,第53届中国国际医疗器械博览会在哈尔滨新落成的会展中心举办期间,交警部门打破常规设立出租车专用通道,使出租车可以直接进入中心会场,大大地方便了乘客出入和出租车运营。
“允许出租车进入会场并没有影响秩序。实践证明,交通管理完全可以做到‘混’而不‘乱’。”哈尔滨市公安交警支队指挥中心主任贾德光说,“在医博会现场,出租车司机统一着装,自发维持秩序,上百台车排成一条直线,像用尺子量的一样。”
哈尔滨市南岗区远大购物中心一带是市区最繁华的地段。以前,这一地段禁止出租车停靠,但是需要乘车的人多,出现出租车偷偷摸摸拉客的现象,常有车辆被“抓现行”。去年,交警部门在这里开辟了2条常设出租车专用通道,据统计,每条通道日均车流量达到2000台以上。
2005年7月的一天,哈尔滨一名市民未携带驾驶证和车辆证照驾车出行,交警拟依法扣留车辆。但得知乘客是一位身患重病的老人,当即决定暂缓处罚,并协助把老人送到医院。次日,交警带着鲜花和慰问品到医院看望老人,同时把一张《交通违章处罚通知单》交到驾驶员手中,驾驶员心悦诚服。
哈尔滨交警部门推行人性化执法,还表现在他们把执法同保护出租车司机的人身安全结合起来。在经费十分紧张情况下,市公安交警支队今年筹资50多万元,计划为全市1.2万辆出租车免费安装预警器,遇到紧急情况司机可以按动按钮发出求救信号。
心气顺畅了,执法就不再是一个很沉重的话题,执法者与被执法者之间也不再是“势不两立”。
2005年10月23日,哈尔滨一名出租车司机在营运中被歹徒刺杀身亡,家属连料理后事的钱都没有。消息经当地媒体报道后,成千上万市民自发赶来,短短几天里捐款12万元。人们看到,在捐款的队伍中有许多是与遇害司机素昧平生的交通警察。
由百姓评议的“感动哈尔滨”2005年十大新闻中,名列榜首的故事是由哈尔滨交警与“的士”司机演绎的。
和谐提速
打造交通新环境
6月8日是高考的第二天。清早,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使哈尔滨市多条主要干道交通严重拥堵,众多考生和家长滞留在去考场的路上。哈尔滨迅即出动了能够调动的全部交通警力,并通过交通广播号召其他车辆“为考生让行”。这样一幅场面将永远地留在冰城人民的记忆中:数以千计的公交车、社会车辆、没拉载考生的出租车纷纷就近停靠到马路边,为考生车让出一条条“绿色通道”;没有任何雨具的交警们雕像一般站立在各个路口指挥疏导,雨水顺着他们的脸庞和衣服肆意流淌;所有的考生车打着急行灯一路畅通奔赴考点,不受信号灯和转弯标志的限制。
这一天,哈尔滨市区2.5万名考生没有一人因堵车迟到而被取消高考资格。出租车司机李永娟这一天免费接送了4名考生。虽然事隔近一年,但是谈到当天早晨的情景,李永娟仍激动得热泪盈眶。
花园街上的黑龙江省委门前原来铺设了多条“减速带”。邹勇刚带领设施处民警一连几天在这里仔细观察发现,“减速带”的强制减速作用虽然有“保险性”,但是直接阻滞了车流速度,间接地带来了能耗、车体的损失,于是决定予以拆除。
当时有人担心此举会引起省委不满。邹勇刚说:“交通执法不能简单靠慢求稳。现代工作、生活节奏加快,讲究的是提高效率。交通和谐的标志不是限速,而是安全。”
通过开展人性化执法,哈尔滨交警队伍在市民心目中的形象明显转变。2005年,哈尔滨市交警支队被授予全省公安系统文明单位,哈尔滨市公安局在全市“端正政风行风,优化发展环境”评比中被评为“最佳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