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旧)科技·卫生
搜 索
科技创新楷模——记哈工大教授黄文虎的振动人生
2006-06-05 20:17:00 来源:东北网  作者:高长利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黄文虎院士工作照
黄文虎院士工作照

  东北网6月5日电 题:院士的振动人生——记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工程院院士黄文虎

    记者 高长利

  黄文虎,1926年7月生于上海,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著名的力学家、航天工程专家、教育家。黄文虎长期从事振动、控制及稳定性理论方面的研究工作,完成多项国家863高技术项目、国防973项目,在卫星动力学与控制、捆绑火箭结构动力分析、汽轮机叶片的振动设计及汽轮发电机组的故障诊断方面完成多项高技术攻关课题,取得创造性的成果,同时也发展了理论研究。

黄文虎院士在实验室
黄文虎院士在实验室

  1950年,黄文虎从浙江大学电机系毕业,告别江南水乡来到遥远的北国哈尔滨。从此,他与祖国的力学与振动事业结下了不解之缘。他扎根冰城56年,攀登了我国科研领域一座座巅峰;他曾执掌过哈尔滨工业大学的“帅印”,见证了这所学府大半个世纪的历史;他为了科研事业呕心沥血,矢志不渝,用他的智慧,他的信念,穷其毕生精力一次次为祖国的科研事业增添光彩……

  辛勤耕耘,五十余载结累累硕果

  从1950年来到哈工大,黄文虎院士已经把半个多世纪的美好时光挥洒在工大校园。他对哈工大怀有深深的感情:“是哈工大赋予我一次次科研创新的灵魂和动力。”

孜孜不倦的钻研
孜孜不倦的钻研

  70年代初,30多岁的黄文虎为哈尔滨汽轮机厂解决了当时我国最大容量的60千瓦汽轮机整圈连接叶片组振动设计的难题。他提出的新颖的计算方法和调频的“三重点”理论,解决了这类结构振动设计图片国内外悬而未解的难题。经过多次论证、推敲,他与工厂设计人员一同编排程序,一同计算,一同作振动模型试验。试验结果证明,黄文虎所提出“三重点”的调频理论完全正确,使得长叶片设计工作得以顺利进行。利用这种方法,设计出的长叶片既轻巧又安全,节省了大量合金材料。这一理论在当时是国内外首创,填补了我国汽轮机长叶片振动计算的空白,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这个理论在国际上也得到了公认,被选登在具有国际权威的美国《航空航天学报》上。

  设备故障诊断被学术界称为大工业的“医学”,黄文虎是我国设备故障诊断方面的先驱之一。80年代初,黄文虎把精力投入到“设备故障诊断”领域,他在国内最早提出了“模糊分析”新概念和方法,把人工智能专家系统理论和人工神经网络技术引入故障诊断。在他的探索和努力下,一项全国最早技术先进的汽轮机组“故障诊断系统”诞生了。

  近年来,他配合我国航天部门从事有关载人飞船系统和卫星系统的故障诊断技术的研究。1994年——1996年,在“神舟”系列飞船还没有完整的故障诊断系统方案的情况下,凭借着多年在民用系统诊断方面的丰富经验和对相关领域国际先进经验的充分了解,以黄文虎为首的课题组向飞船总体设计部门提交了载人飞船“故障诊断”系统的论证方案。这套载人飞船“故障诊断”系统的总体设计思想是“天地一体化”,包括故障检测、诊断、隔离和恢复4个过程。飞船上天以后,地面有一个与在轨道飞船同步运行的模拟飞船系统。当轨道上的飞船发回信号出现不正常时,地面指挥部通过“故障诊断”系统进行诊断,找出故障源,并在地面同步运行的模拟飞船系统上进行验证,确认在此故障源下出现所检测的不正常现象,系统会向轨道上的飞船发出指令,按指定的措施启动飞船上的装置自动排除故障。该“故障诊断”系统实现了完全自动化,整个过程不需要航天员参与。“飞船船载故障诊断技术研究”和“飞船地面故障诊断技术研究”,分别获得航天工业总公司和航天部科技进步三等奖。

  黄文虎还是中国振动工程学会创建人之一,他主编的大型工具书《振动与冲击手册》成为我国振动工程第一部重要参考文献。他是我国率先提出研究动力学反问题的倡导者之一,在结构动力学的反问题研究上取得较全面系统的成果;他研究了振动参数辩识问题,并将这一新技术从实验室推向工程应用领域。在航天领域,黄文虎组织开展了多柔体系统动力学的研究,他还结合我国新一代通讯卫星的研制,在国内首次提出了航天动力学分析的软件系统,为我国进行这类卫星的总体设计和方案比较提供了实用手段。

  呕心沥血,育新苗桃李天下

  作为著名教育家,黄文虎在不断攀登科学高峰的同时,他还注重对人才创新能力的培养。“‘创新型国家’提得很好,非常重要。学校教育应该花大力气,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黄文虎这样强调高校在自主创新中应承担的责任。当过哈尔滨工业大学校长的黄文虎一直把“人和”看作是大学兴旺的根基。在哈工大校园,一直流传着“八百壮士”的故事。解放初期,黄文虎等800多名教师从全国各地涌向哈尔滨,成为第一代“八百壮士”。随后,又涌现出第二代、第三代“八百壮士”,人才如同滚雪球一样聚拢过来。有了人才就有了一切,就不怕出不了高水平的成果。“有了重大成果和项目,教师就有了奔头和盼头”。黄文虎谈到,一所大学除了硬件设施、高水平的师资外,还要有宽松的环境。这个环境不仅仅是实验楼、住房、工资待遇等,更重要的是“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学术氛围和人际关系。这也正是哈工大享誉国际的一大“法宝”。高校如何在科技创新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呢?黄文虎认为哈工大的经验之一是:瞄准尖端,赶超前沿,为国家、社会做出重大成果。

黄文虎院士在指导研究生
黄文虎院士在指导研究生

  黄文虎担任过哈尔滨工业大学校长、第一任研究生院院长,是我国首批博士生导师。他是在刚刚拨乱反正后的困难时期接过了哈工大校长的这付重担,为学校的起步腾飞殚心竭虑。哈工大今日的辉煌,凝聚着他的心血。他最为骄傲和引以为自豪的是亲自参与筹建了“飞行器结构强度”、“空间飞行器设计”两个专业,为我国的航天事业培养了一大批骨干人才,仅博士生就有50余位。黄文虎更高兴的是,他带出来的学生不少也在理论与工程实践的结合中干出了名堂,成为国内航天、航空等领域的技术骨干。他说,“走与生产相结合的道路,这是科学研究不竭的源泉”。

  黄老的得意弟子马兴瑞,1985年在天津大学取得硕士学位后,毅然北上跟随黄文虎攻读博士。严师出高徒,马兴瑞1988年博士毕业,被国务院授予“做出突出贡献的博士学位获得者”。1989年,破格晋升为副教授,1991年破格晋升为教授。1993年,成为博士生导师。1995年,担任哈工大航天学院院长。1996年,年仅35岁的马兴瑞被任命为哈工大副校长。位子还没有坐热,又被调任中国航天工业总公司第五研究院任副院长。2005年,已任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副总经理的马兴瑞入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初步候选人名单……这只是他众多弟子成长中的一个缩影。

  黄文虎曾作自述诗一首:“冥顽何曾与世争,读书偶露小聪明。风云际会酬初志,边境虚空忝盛名。廉颇老矣诗作饭,渊明归去笔堪耕。杏坛孺子气如虎,志在扶摇万里程。”他以最后两句诗寄语年轻人。他说,如果青年学生能立志高远、打好基础、拓宽眼界、善于创新,一定大有作为。

  黄文虎虽然是已经步入耄耋之年的老者,但他仍然以敏锐的思维,严谨的学风,高尚的品德在创造着尖端领域中一个又一个科研成果;教育着一代又一代年轻科研工作者在研究领域勇往直前。

责任编辑:岳同明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