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社会万象  >  民生
搜 索
走进撒哈拉的中国白求恩--黑龙江省援非医疗队
2006-06-07 11:28:36 来源:东北网-新晚报  作者:董艳春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6月7日电 “满怀天使的善良,迈进不同的国门,驱走无情的病魔,让所有的渴望不再呻吟。我们是中国的医疗队,我们是中国的白求恩。风雨挡不住跋涉的脚步,一个脚印就是一颗中国心……”一曲《中国医疗队之歌》,是黑龙江省援非医疗队员们的原创作品,激情洋溢,豪情满怀,诠释着中国“白求恩”们对非洲人民无私神圣的国际主义援助精神。

  38年中,黑龙江省共派出援助非洲毛里塔尼亚医疗队员1000余人次,治疗非洲居民近百万人次。第27批援非医疗队现正整装待发,其中一半以上是哈尔滨人。今年5月,黑龙江省医疗队员接受了中央电视台的采访,将于今年中非峰会期间播出。连日来,记者采访了这些曾经走进和将要走进非洲撒哈拉沙漠的中国“白求恩”们。

  尘封故事,在第三批老队员口中揭开

  今年77岁的杨凤才医生,是记者连日来“挖掘”到的资历最老的队员。1970年—1972年,他曾作为黑龙江省第三批援非医疗队员远赴毛里塔尼亚,也是黑龙江省第27批援非医疗队总队长杨森的父亲。在记者的一再追问下,杨老先生娓娓道出自己在非洲鲜为人知的往事。

  1970年春天,克东县人民医院。外科医生杨凤才突然被院卫生科长叫了出来,科长一直开车把他拉到几十公里外的山路上。到了这里科长才说:“这事得保密,有个任务让你去执行。国家要派医疗队到毛里塔尼亚,咱们医院决定派你去。”“我是共产党员,让我去就去呗。但家里太困难,上有老下有小,最小的才4岁……”经过片刻的犹豫,杨医生还是服从了组织安排。

  经过组织对杨医生的身份、家庭情况的调查,6月20日,援非医疗队正式出发。尽管对毛里塔尼亚的恶劣环境早有心理准备,但一下飞机,一些女队员还是哭了。沙漠之国果然名不虚传,风沙刮得人睁不开眼,四十多摄氏度的气温灼得皮肤发烫。当地人都住在帐篷里,而沙漠中的几间小木屋就是中国医疗队的驻地。沙漠里没有电,医疗队带来的发电机只能用于X光机等医疗设备的用电,夜间医疗队员们在外面搭张床,一是省电,二是凉快。

  36年前,父亲差点“埋”在撒哈拉,如今儿子继续援非

  “在那里,我们的手术基本就没停过。”杨医生回忆,每天还没上班,当地的非洲居民就在医疗点外排上长队,赶上疟疾、霍乱暴发时,竟有100多人。中国医疗队为非洲居民的治疗都是免费的。人们在三毛的小说中读到的撒哈拉沙漠可能还带着点儿诗意和浪漫,但在医疗队员们眼中,看到更多的是极度贫困所带来的疾病缠身,杨医生所在的基法地区更是毛里塔尼亚最贫困的地区之一。

  杨医生回忆,让他三十多年来记忆犹新的是抢救一位肠梗阻患者。

  一天下午,忙完了医疗点的所有工作,大部分医疗队员都赶往首都开会,医疗点只剩下杨医生、褚景琴护士。这时,一名30多岁的黑人妇女捂着下腹、踉踉跄跄地走进了木屋。经杨医生检查发现,她得的是急性肠梗阻,需要马上做手术,否则性命难保。杨医生决定马上手术,平时四五个医护人员做的手术两个人就完成了,手术中,他们忍住扑面而来的腐烂的气味,切下了一米多长的已变黑的肠子。术后,为进一步观察病情,杨医生三天三夜没合眼,当患者能吃东西时,他又为患者端上米汤。这位黑人妇女康复后,非要一个碗当“嘎多”(法语:纪念品)。

  不久,不知是因为工作劳累,还是水土不服,杨医生突患怪病,肝、肾、心脏都严重恶化,不断呕吐,连水都喝不了,经常陷入昏迷。医疗队所有医生都使出浑身解数,但医疗设备简陋,一直没查出来病因。他在一次醒来时告诉同伴们:“我不行那天,就把我埋在沙漠里,回去告诉我的家人一声就行。我还剩100多元生活费放在箱子里,帮我交党费。”同伴们偷偷地流泪。一个多月后,杨凤才的病奇迹般地好了。杨医生称,这可能是上天再让自己多为非洲人民治病吧。

  今年年初,儿子杨森告诉父亲,自己也要去援非,父亲回答:“去吧,好好干。不用惦记我,家里儿女还一帮呢。”

  夫妻队员,接力难舍援非梦

  本次援非医疗队中有两位男队员,虽然都是第一次赴毛塔,但他们对这个国家却并不陌生,因为他们的妻子都是医疗队的老队员。有了妻子作为老队员的谆谆“指导”,隋伟东、徐国强两名男子汉心里有了吃苦的准备。

  隋伟东是医疗队的厨师,他的爱人张丽是麻醉师,曾是第25批援非医疗队员。2002年张丽出发时,他们的孩子才5岁。张丽忘不了,下了飞机,他们坐着雇来的汽车,赶赴位于基利巴尔的一个医疗点,恰逢雨季,半路遇上山洪,汽车陷入大水中,队员们从车窗钻出来爬上车顶,水迅速地漫上来,马上就要将车淹没,队员们忍不住抱在一起痛哭,没想到会“出师未捷身先死”。千钧一发之时,一辆过路的大卡车救了20多名队员。

  哈医大四院内科医生徐国强的妻子易志宏,作为省医院派出的中医大夫,曾于2000年作为第24批队员赴毛塔,被当地称为“中国神针”。两年间,她用针灸、按摩治好了上千名患者,而自己却累得几乎“脱相”了。

  尽管他们尝尽了与妻子的离愁别绪,在妻子回来后也得悉了援非任务的艰巨,但一种无法割舍的神圣使命感,一种不让人生留缺憾的理想,让他们决定踏着妻子的轨迹上路。

  艾滋病毒,医疗队员最大的威胁

  “毛塔的馒头一半黑一半白。”老队员们这样形容当地极猖獗的苍蝇,意思是吃馒头,一半在盘子里是黑的,上面全是苍蝇,掰下的另一半是白的,因为苍蝇飞走了。然而,让医疗队员们时时担忧的不是黑乎乎一片的苍蝇,也不是随时钻进屋里的蛇,而是当地发病率极高的艾滋病和疟疾,到过塞巴的队员,如果没得过疟疾,那简直是个奇迹,有的队员甚至得过两次。而艾滋病,更是每天都有医源性感染的可能。

  外科大夫李伟安和妇产科大夫蔡雁都是新队员,他们不断从老队员们那里请教“防艾”招数。据老队员们介绍,外科和妇产科在毛塔接收的患者是最多的,而手术是与艾滋病毒进行“零距离”的危险接触。在给艾滋病人和艾滋病毒感染者进行手术的过程中,医生们每一次手破个口,病人的血液、羊水都会将艾滋病毒传染给医生。

  在国内的大医院,手术前都会为病人进行艾滋病毒检测,但在非洲没有这样的条件。老队员们的经验是:将每个来就诊的患者都当感染者谨慎对待,手术中戴双层手套,以防缝合时被线勒破,在缝合中减慢节奏,以防不小心手套被针扎破,而能用器械吻合的尽量不用手缝。由于措施得当,黑龙江省医疗队员38年无一人感染艾滋病。

  心理培训,援非医疗队员新一课

  今年,我国首次对援非医疗队员进行了心理培训。省卫生厅外事处董滨处长曾4次以翻译和总队长的身份参与援非行动。据他讲,毛塔的官方语言是法语,通用语言是阿拉伯语。由于语言不通和外事纪律的要求,两年之间,队员们最大的困难是常人难以想象的孤独寂寞。

  董滨回忆,他第一次援非是在1979年,晚上没有电,他们便躺在外面数星星和流星,看似浪漫,其实是以此打发孤寂。在远离亲人的寂寞中,人的情绪会很反常,不稳定。董滨举了个例子,比如说吃饭时每个人一个鸡蛋,但有人会比来比去,如果自己拿到小的就很抑郁,或很暴躁。在以前派出的医疗队中,曾有人因忍受不了郁闷而产生精神疾病,被中途召回。因此,心理培训成了今年这批医疗队的重要一课,要求队员有团队意识,不合群、性格内向的人不适合担任援非任务。

  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加拿大白求恩医生远赴中国,为中国人民解除病痛,几十年后,中国医生赶赴更加贫困的非洲,承续起治病救人的援助精神,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国际主义战士。

责任编辑:强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