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6月11日电 10日是我国首个文化遗产日,主题是“保护文化遗产,守护精神家园”。这不禁让人回想起今年3月份被偷拆的百年老厂房——哈尔滨车辆厂原铸铁车间。事件发生3个多月了,“爱建”始终没有对此事发表看法,相关部门也一直保持缄默。专家指出,破坏文物现象愈演愈烈,保护文化遗产刻不容缓。普通百姓:偷拆老厂房可耻
10时,记者再次来到位于爱建小区内的哈尔滨车辆厂原铸铁车间,车间附近已搭起简易工棚,并不时有工人踩踏厂区内残砖碎瓦。在现场,居民们谈起3个月前拆除的哈尔滨车辆厂原铸铁车间,再看到眼前这片废墟仍十分愤慨。居民王先生告诉记者,2001年车辆厂拆迁时,“爱建”称为体现保护与发展相结合的先进理念,俄式建筑的铸铁车间将被保留下来,市民们对此深信不疑。开发商的承诺让业主们放心地购买了爱建小区的房屋。然而,业主们后来发现,自己上当了。
爱建小区一些业主给记者看了一份部分业主在3月份给省市领导写的材料。材料中,业主们指出,“开发商蓄意破坏百年老厂房,野蛮偷拆哈尔滨百年文脉。为什么这么大的哈尔滨市却容不下一座历经沧桑的百年厂房?”的确,为什么开发商在没有任何手续的情况下偷拆百年厂房时,百姓却欲告无门?老百姓们管不了,而政府的执法机构却不去管,这恐怕不单单是一种不作为所能说得过去的。让业主们更为不解的是,到现在,偷拆百年老厂房的“爱建”仍没有对此事发表任何看法,有关部门也一直保持缄默。
考古专家:“绿色文化”无法再生
对于一些历史遗存屡屡遭到破坏的现象,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李陈奇感慨万千。李陈奇说,由于一些基建部门的负责人,甚至个别政府官员的文物保护意识和法制观念较差,致使文物古迹破坏事件屡有发生,也给文物保护、文物执法工作带来重重障碍。应该指出,过去在推进工业化、现代化的进程中,我们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所以我们要痛定思痛,高度重视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绝不能再干边保护、边破坏的蠢事。尤其是近现代重要文物更应该得到重视、被保护起来。我们必须清楚,“自然的绿色”是人类生存的条件,而“文化的绿色”更是民族精神延续的基因,前者可以修复,后者则无法再生。
社会学者:破坏文物等于抹杀历史
省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研究员孙正甲说,虽然各个国家都有文物保护的法律法规,但面对如此急速膨胀的经济开发浪潮,有时其制约性还是有限的。由于《文物法》还没有普及,建设部门主要负责人和相关人员,甚至个别政府领导的文物保护意识薄弱,在制定基建项目时忽视文物因素,事先不及时与文物主管部门沟通而造成文物篇缺项漏项。当文物部门察觉时,他们又以各种理由搪塞,临时补救造成各方面被动。一些建设单位明知故犯,不与文物主管部门打招呼就擅自开工或施工,此类情况败露时,往往层层向下推卸责任。文物遗存是证明人类社会发展历史的基本素材,破坏文物遗存就是抹杀自己的过去,我们必须慎重地珍视,有效地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