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6月11日电 9日,总投资29.9亿元的“超大、超厚铝合金板生产线”项目正式签约,这是“哈东轻”经历了50年风雨兴衰历程后所作出的坚定抉择——利用自身技术、规模、产业优势发展重型尖端工业,做中国铝加工业的“巨无霸”。一身豪气,满腹甘苦。
从1956年投产至今,“哈东轻”已经整整运行了50年。
建厂之初,作为国家“一五”期间建设的重点工程,“哈东轻”凭借规模大、技术高的优势,成为了“祖国的银色支柱”,垄断了全部国内市场。进入上世纪80年代,“哈东轻”选择了用为航天产品加工铝材的机器设备生产空调器零件,结果这种“避重就轻”的发展思路,让“哈东轻”经营陷入最低谷。
规模大、技术高是我省众多装备制造业企业的优势,只有在这一领域继续发展,才能让这些老企业在竞争中抢占先机,这才是老工业基地振兴的关键所在。投资29.9亿元,打造中国铝加工“巨无霸”,无论是对“哈东轻”、还是我省老工业基地改造,都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祖国的银色支柱”
回顾哈尔滨东北轻合金有限责任公司的历史,“哈东轻”的员工们无不倍感自豪。据“哈东轻”公司副总工程师王学书介绍,“哈东轻”自1956年正式开工生产后,由于其产品在国内处于领先甚至垄断地位,因此被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认定为“中国最大的铝镁合金加工基地”,被盛誉为“祖国的银色支柱”、“中国铝镁加工业的摇篮”。
建国初期,为了增强国防力量,建立自己的航空工业,原东北人民政府重工业部决定在哈尔滨建立铝合金加工企业。1950年4月,东北人民政府重工业部委托原苏联有色金属加工设计院进行总体设计;1952年2月,陈云同志代中财委党组向党中央撰写建厂报告,由毛泽东、刘少奇、朱德、周恩来亲自阅定,将筹建“哈东轻”列为国家“一五”期间156项重点工程项目;1956年11月,哈东轻正式开工生产,一期工程设计能力为年产铝材2.6万吨;第二期工程于1958年6月动工兴建,1966年全部竣工投产。“哈东轻”主要生产铝、镁及其合金板、带、箔、管、棒、型、线、粉材、锻件和深加工制品等,共有18大类、258种合金、4062个品种、18704个规格。
从建厂到上世纪70年代末是“哈东轻”发展的高峰期。技术人员研制出的一系列铝镁合金材料,填补了数百项国家空白。国产第一架飞机、第一枚导弹、第一枚运载火箭、第一颗原子弹、第一座核反应堆、第一艘核潜艇、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第一艘远洋巨轮上的铝材100%都是由东轻公司生产的。不仅如此,“哈东轻”生产的各种型材、棒材、模压件等产品还出口到美国、英国、德国等24个国家和地区,被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舰船、兵器、通讯、核工业等领域。
产品的销量高了,企业职工的效益也自然好了。老“哈东轻”人都记得,当时“东轻人”的收入水平比哈市其他行业高30%。王学书自豪地告诉记者说,那个时候“哈东轻”的产品自主定价,成本加上15%的利润就是这个产品的市场价,没有哪个买家和“哈东轻”讨价还价,因为“哈东轻”的产品是独一无二的。
“军转民”陷入低谷
上世纪80年代以来,在国家的一系列政策调整后,各种中小型的铝合金加工厂开始遍地开花。受此影响,“哈东轻”也开始生产汽车空调器和制氧机用的铝合金材料。放弃了自身规模大、技术精的优势,转而和一些“小兄弟”企业在大众铝合金产品领域展开竞争,结果“哈东轻”败下阵来,企业经营陷入前所未有的低谷。
上世纪80年代后,我国开始调整经济政策,由国家“宏观调控”的计划经济模式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过惯了从原材料到产品都由国家统购统销日子的“哈东轻”,开始有些不适应自己找市场、找饭吃的生活。在看到很多军工企业都开始向民用产品转向后,“哈东轻”加入了这一行列。一时间,“哈东轻”曾经引以为骄傲的、高附加值的军品产量下降到总产量的30%,而民品产量上升到70%。而这些民品设备上的铝合金配件多为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的产品。工厂里那些曾经为飞机加工铝材的机器设备生产着价格低廉的空调器零件,一些员工们半开玩笑地说:“这是让我们用大炮打蚊子!”
“哈东轻”当时有员工1万多人,其中在岗职工和退休职工几乎各占一半,加上“哈东轻”的一些辅助机构,“哈东轻”背着这些包袱发展,已经感到相当吃力。而与此同时,国内出现了100多家中小型铝合金加工企业。一台小型热轧机、10多个人就可以加工出和“哈东轻”一样的空调器零件,不但经营形势灵活,而且产品价格低廉。
在和众多“小兄弟”企业的竞争中,“哈东轻”很快败下阵来。企业连年亏损,只能靠占销售量30%的军品维持企业的运转。到了1998年,企业的年销售量比以往下降了近一半,产量仅为3.2万吨,为建厂后最低,负债10多亿元。
“避重就轻”的企业发展思路,让“哈东轻”的经营陷入了前所未有的低谷。
走回头路创生机
“我们企业的优势是规模大,技术精,只有在这方面多做文章,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抢占先机,立于不败之地。”王学书介绍说,在经历了过去的辉煌和低谷之后,“东轻人”开始总结经验,重新规划东轻的发展蓝图。
作为“中国铝镁加工业的摇篮”,“哈东轻”有丰富的技术储备,也有庞大的生产规模。全厂万余名职工中,有专业技术人员近2000名、副高以上技术人员191人,这其中既有长期搞工艺研究的设计人员,也有多年在一线工作、经验丰富的技术工人;在生产规模上,“哈东轻”有年产7万吨的生产能力……这些都是其他一些中小型铝合金生产企业所无法达到的。
1999年,“哈东轻”将企业的未来发展之路重新定位为规模化生产高精尖产品。他们从企业很少的流动资金中挤出1000多万元,用于技术创新和新产品研发。企业选准方向后,大家的工作积极性重新被调动起来。清闲多年的老工程师们又忙了起来,所学的技术专长又有了用武之地,一项项高科技含量的新产品被开发出来。短短几年下来,“哈东轻”积累了1000多项自主知识产权和技术诀窍。
在航空、航天、舰船、通讯、工业等领域,“哈东轻”凭借自身的生产规模和研发能力站稳了脚跟。“神州”系列飞船80%的优质铝材产自“哈东轻”;舰船工业装修用铝材中,“哈东轻”产品占70%;雷达通讯业所需波导管100%为“哈东轻”生产……除了在固定领域覆盖国内市场以外,“哈东轻”产品还远销欧美、日本、韩国等国家。近年来,“哈东轻”的年产量达7万吨,产值达到15亿元。
发挥自身优势,向规模和技术要效益让“哈东轻”尝到了甜头。王学书告诉记者说,“哈东轻”的目标就是,在“十一五”期间,发展成为具有“基地化、专业化、集团化、规模化”特点的大型企业集团。投资29.9亿元,两年后建成国内惟一一条现代化的超大规格、超高性能铝合金厚板生产线就是其中的一项重要举措。该项目投产后,将实现国内同类产品全部替代进口,届时,“哈东轻”在国内市场竞争中将没有对手。
借“东风”作大、作强
作为老工业基地,我省的优势就在于拥有一大批“东轻”“哈电”之类的“家底厚”的大型装备制造企业。在“哈东轻”29.9亿大项目启动的同时,有关领导指出,我省应充分发挥重工业基础雄厚的优势,加快发展以装备工业及石化、钢铁为重点的重工业,为我国经济持续发展提供先进的设备和能源、重要原材料支持,并以此带动我省相关产业的发展。振兴我省老工业基地,切勿“避重就轻”。
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东北成为全国重工业基地之时,我省生产的许多机械设备在全国是独一无二的,但这些年来之所以发展缓慢,除了周边环境、国家政策等客观原因之外,也有主观上的原因。改革开放以来20多年的时间里,一些人把我省的优势当成劣势,片面强调工业结构偏重是制约我省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一些大型机械装备企业、军工企业纷纷转行生产自行车、洗衣机等轻工业消费品,如今这些工业企业所剩无几不说,还留下了一大堆债务。“避重就轻”的经济发展思路,严重制约了我省经济的发展。
据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工业发展处处长乔培介绍,如今,我们的老工业企业都面临着在竞争中求发展的问题。事实证明,“东轻”、“哈电”这样的规模大、技术力量强的企业,正是凭着自身的优势占领了大量的市场份额,在竞争中生存发展起来。在目前我国国民经济高速发展的过程中,装备制造业是最具发展潜力的行业之一。国家提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战略决策,也是我省赶超发达地区的一次机遇。为此,我省诸多装备制造企业应认真谋划一批能够起关键作用和牵动力强的重大技术改造项目,走出一条高起点、少投入、快产出、高效益的技术改造新路。
用副省长刘海生的话说,大型装备制造企业应利用自身的规模优势和长期积累的技术优势,将企业作大、作强,作到全国首屈一指,只有这样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让我省真正成为全国乃至世界的装备制造业基地,这也是我省老工业基地改造的目标和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