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6月11日电 5日上午,记者拨通了哈市佳佳单身俱乐部的电话,接电话的是一位自称姓王的工作人员。记者以想要参加俱乐部活动为由询问需要什么手续,王先生回答说:“什么也不需要,我们这儿周二、周六下午两点活动,到时候你直接来就行。门票5元,茶水免费,其他小吃另点。如果想成为会员,另外交费。”“如果我想认识人、交交友又不好意思自己主动,你们能够帮忙吗?”记者问。“当然可以,这是我们的工作。你来了如果有什么要求可以直接找负责人,你看中谁了,让他帮你传话。”当提到是否有交友对象的详细资料的时候,王先生回答说:“我们只有会员的基本资料,例如,姓名、年龄、职业等等。”
“来这的会员都是来寻找另一半的,他们有的是通过婚介所介绍来的,有的是自己看广告来的,大部分都是离婚的,我们已经成功举办了多次聚会,从来没出过问题。”王先生在回答记者“不递交例如离婚证之类的资料会不会出现问题”时说,“我们的作用只是负责两个不相识的人相互结识,结识后他们怎么相处、了解就不关我们的事了。”
随后,记者又分别给哈市另外三家“单身俱乐部”打了咨询电话,得到的答案几乎一模一样。
相对于现实中的“单身俱乐部”来说,在网络上加入类似的俱乐部就更加简单了。记者打开数个类似于“单身俱乐部”的交友网站后发现,只需在“会员注册”这一项中填写个人的基本资料及交友意向,就会成为该交友网站的会员。到举办活动的时候,网站会以电子邮件和手机短信的形式通知会员到指定的酒吧或茶室参加交友活动,到时再视情况交纳会费。
记者分别参加了一个现实中的“单身俱乐部”和一个网络“单身俱乐部”举办的聚会。
体验“单身约会”参加者大多是游戏心态
6日14时许,记者在果戈里大街附近的佳佳单身俱乐部里亲身体会了一次单身派对。酒吧里有三十几位男女,年龄都在二十七八岁到三十六七岁之间。他们是通过几家婚介所的串联聚到一起的。服务人员向现场的会员们分发了单身会员个人资料。不是会员的客人需要花10元钱购买。记者购买后发现,所谓的资料只是简单地介绍了会员的姓名和年龄等,没有具体的内容。男主持人说,成为单身会员很简单,到有这种业务的婚介所交纳50元钱的报名费,填写好一份表格就行了,至于身份证、单身证明等资料有没有都无所谓。
活动期间,记者和一位35岁左右的李女士闲聊起来。据她说,她已经参加过类似的活动三四次了。“我是看到广告以后来参加的。交了50元会费,登记就是写写个人情况和自己的要求。”“要不要出示离婚证、身份证、工作证等材料?”记者问。“不要,要那些东西干什么,认识以后再慢慢了解呗!”李女士不以为然地说,“不过也不能太认真,有看顺眼的就聊一下,不顺眼理都不理。”
另一位会员张先生告诉记者,他参加这种聚会已经有五次了,每次都要交纳50元的会费,“这其实就是一种换汤不换药的相亲。”张先生无奈地说,“来了这么多次,一个中意的都没碰到,已经花了那么多钱,不来不甘心,何况退会也不退费,只能继续坚持参加活动,希望碰到好运气。”
在活动期间,服务人员不停地穿梭于各个桌子之间,向在场的人推销酒水干果。活动进行了近三个小时,会员们都陆续离开了,看来是没找到心仪的对象。
7日13时,按照事先接到的一个名为“八分钟速配”网站的电子邮件的通知,记者来到哈市南岗区贵新街的一家酒吧参加相亲。
19时,游戏开始。记者与7位男士按照事先设定好的号码分别坐在8位女士的前面。随着每隔8分钟的一次铃响,陌生男女便会一起站起来变换座位,按照事先抽取的号码寻找下一个交谈伙伴。在这期间,记者看见大部分参会的男女都在约会卡上的心仪号码上打了勾。如果对方也有此意,第二天就能收到主办方电子邮件的通知,从而进入更深层次的了解。
64分钟之后是游戏环节。这时,如果哪位男士或女士有了自己心仪的目标,就可以直接通过在场的红娘传递纸条,红娘征得对方同意后,两人就可以在现场继续交往。但是,参加这个环节的前提是要在该酒吧内消费至少50元以上。然而,记者在上卫生间的时候偶然发现,服务员给参加聚会的人拿的酒水价格表是特制的,其中每样酒水和小食品的价格都要高出普通价格表五到八元。据了解,现在很多网络交友俱乐部在举办活动的时候都会采用提高价格的办法来谋取利润。
这种“八分钟速配”是否真的可以找到知心爱人?“如果把它当成一场游戏,可能非常好玩。但将一生的幸福寄托在八分钟上,则有些随意甚至荒唐。你凭什么在那么短的时间里对一个人做出判断?如果你想寻找的是一个长久相伴的人,最好别把这种游戏式的相亲太放在心上。”参加聚会后颇有感触的周先生告诉记者。
有关人士
参加俱乐部要慎重
“单身俱乐部”的出现,也许是顺应人们相亲观念的改变而出现的一种潮流产物,那应该怎样看待它?市民在参加此类俱乐部时应采取什么样的手段来进行自我保护呢?
据哈市公安局一位负责人介绍,如果“单身俱乐部”经过有关部门审批手续齐全的话,那它就无可厚非。但是,“单身俱乐部”依靠舞会和茶座的门票收益存活,对它们来说,客户越多越好,这样经营者对活动的参加者常常缺乏身份考核的动力,参加者自然鱼目混珠,泥沙俱下。除了单身者,还可能混入许多婚姻内的或者婚姻关系尚未解除的男女,这样“单身俱乐部”中就会经常出现假单身者,他们常常会对那些真正的单身者构成伤害。“即使‘单身俱乐部’对单身者的身份认真鉴定,但是对单身者的经济、职务、学历、家境状况的考核也不可能深入,一般都以本人提供为准,无法避免其中的虚假成分。这样有可能给单身者交友带来风险。”该负责人说,“所以参加此类俱乐部一定要谨慎,不要被表面现象所迷惑,对对方的身份一定要经过认真的核实,避免悲剧的发生。”
黑龙江承成律师事务所主任薛长柱律师告诉记者,首先应该考虑到像单身俱乐部这样的婚介机构是否是合法的机构,提供的服务是否能达到要求,如果这两点都不合格的话,出现意外就是婚介机构的过错,婚介机构就应该负担过错责任。“市民也应该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参加任何一个服务机构之前都应考查该机构及服务人员是否有相应的资质,所提供的咨询是否有安全性等等。”薛长柱说,“另外,在和陌生异性结识以后,也要有相应的保护意识,比如与对方见面的时间、地点,都要经过考虑后再决定,以免给犯罪分子以可乘之机。归根到底就是不要轻信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