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旧)科技·卫生
搜 索
“红色院士”的叶片情节——记中国工程院院士王仲奇
2006-06-12 15:35:07 来源:东北网  作者:高长利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王仲奇院士在实验室
王仲奇院士在实验室

  东北网6月12日电 题:“红色院士”的叶片情节——记哈工大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王仲奇

  记者 高长利

  王仲奇,热力叶轮机械专家,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工程院院士。弯扭叶片发明人之一,弯扭叶片理论的奠基人和设计(计算)方法的开拓者。1993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和光华科技基金特等奖,2000年获国家科学进步二等奖。在国内外的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00余篇,出版《透平机械原理》、《透平机械三元流动计算及其数学和气功力学基础》等著作。

  初见王仲奇,是在哈尔滨工业大学的一间普通实验室里,他正和学生们在做实验。王仲奇已经将大半生的时间都倾注在这里——弯扭叶片的研究和应用上。

  30余载不懈钻研 昔日红小鬼成“红色院士”

  王仲奇是“红小鬼”,14岁就在著名歌唱家的姐姐王昆的引导下参加了革命。1960年,从哈工大毕业后留校任教的王仲奇,获得了到前苏联公派留学的机会,求知若渴的王仲奇格外珍惜这段时光。经过潜心钻研,他提出了一种发动机新型叶片——弯扭叶片的三维成型理论和设计方法。这项发明能使发动机的能量损失下降30%——50%。这一开拓性的设计理论,不但在当时来说具有现实意义,而且还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研究项目。王仲奇因此获得了前苏联发明与发现委员会颁发的“发明优先权证书”。1962年,王仲奇载誉而归。正当他打算在叶片研究领域大展身手之时,随之而来的一场浩劫阻断了他的研究工作。十年后,当王仲奇再次全身心地投入科研工作时,却发现国外的科学家早已在弯扭叶片的研究上,超越了自己。“当时只有一个想法,把失去的时间夺回来,恨不得有一种药吃了可以不睡觉,使我能够不停地工作。我痛切地感到,我失去的是从34岁到44岁这十年的黄金时间,怎么不着急?”王仲奇如饥似渴地攻数学,读外文,学计算机、编程序,重新把搁置10年的有关弯扭叶片的研究工作捡起来。

  回想当初,王仲奇感慨万千。从申请科研立项到争取资金支持,从建立科研队伍,到添加实验设备,他四处奔波,争取合作。碰钉子、听嘲讽,他不气馁;资金少、人员缺,他巧计算、细安排。为了得到必需的设备,他把所有的社会关系都调动起来,经过反复的“思想务虚”,某研究所硬是把一台暂时无用,价值十几万元的设备以废品价格支援给了他。王仲奇在此基础上建立起3个叶片栅实验台。实验室条件差,夏天里室温常常在50°C以上,再加上100多分贝的噪音,有的年轻同志坚持不下去了,他就以自己亲身经历鼓励大家一定要坚持到最后的胜利。

  “科研条件虽然异常艰苦,但我们的科研成果一定要成为世界一流。”王仲奇把握住“发动机弯扭叶片的气动成型理论、实验研究和数值计算”这一居世界前沿的学科方向,在国际上首次提出了“反动度均化原理”、“C”型静压分布准则以及叶片侧型面造型概念,逐步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叶片弯扭联合气动成型理论,在控制叶片流道内二次流和改善叶轮机械气功性能方面取得显著效果,并在理论与实践上开发和建立了一整套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弯扭叶片设计体系。

  谈起这些年研究弯扭叶片的体会,王仲奇深有感触地说:“搞科学研究,必然会遇到艰难困苦。一方面,你要自信,要依靠集体;另外更重要的,就是一旦你认准了一个方向,就要真正横下心来,坚韧不拔地干下去,不达目的暂不罢休。这样,任何艰难困苦,就都会被战胜。”

  1994年3月18日,全国第六届自然科学成果颁奖大会在北京举行。王仲奇荣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这是他继1993年荣获国家“光华科技基金”科研成果特等奖之后获得的又一殊荣。王仲奇因此成为目前哈工大历史上获得的自然科学类的最高奖,也是全国同行业中获得的自然科学最高奖之一。

  1997年,王忠奇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从昔日的红小鬼到“红色院士”,王忠奇继续攀登着弯扭叶片领域的一个又一个高峰……

王仲奇在指导研究生做实验
王仲奇在指导研究生做实验

  “作为学科带头人,我要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真正从事业的发展出发,培养、团结一班人,共同攀登科学的高峰。”

  王仲奇和他的课题组成员进行着具有世界水平的科学研究,而他们的生活却十分清贫。八十年代中期,当课题研究进行到最紧张、最困难的时候,年终来临,他们只能象征性地从为外单位培养研究生的经费提成中每人发15元的“奖金”。“作为一名党和人民培养起来的科学工作者,为国家做贡献,向青年人传知识,是我的无悔追求。而搞科研、做学问,首先要耐得住清贫,经得起寂寞。”王仲奇和他的课题组在金钱的清贫中挖掘科学的宝库,在名声的寂寞中去追求祖国的荣誉。

  寒来暑往,春华秋实。王仲奇带领着课题组为弯扭叶片设计理论尽快应用到民族工业的实际之中而日夜奔忙。王仲奇掰着手指给记者算账:用新型弯扭叶片每发一度电节省一克煤,全国节省多少,飞机采用新型叶片,发动机效率提高了多少,耗油率降低了多少,几乎都是一串天文数字。王仲奇的弯扭叶片产生的神奇效益,是无法用金钱来计算的。而他为此所付出的心血和代价更是无以数计。如今,弯扭叶片的应用范围从陆地到天空,从民用到国防,无数支小小弯扭叶片正演绎着神奇。王仲奇的名字在动力机械学界响亮起来,各种荣誉接踵而至,王仲奇仍以平淡之心看待这一切,仍以满怀的深情把自己的事业与祖国的繁荣连在一起。在国家“光华科技基金”颁奖会上,王仲奇这样说:“这一代新型叶片是我们中国人发明的,值得我们骄傲。至于这个中国人是姓王、还是姓张,并不重要。关键的是我们中国人在这个高技术领域被承认,占有了一席之地。”

  名声鹊起的王仲奇并没有沉醉其中,而是像接力赛场冲在最前边的选手那样,努力把接力棒完美地传递下去,从而使自己队的选手在竞赛全程中处于领先位置。为了保持世界领先地位,王仲奇要求自己的学科队伍必须是能够参与国际竞争的高水平“国家队”。他对自己科研队伍中青年人的培养,对实验室条件的改善,倾注了极大的热情。在这方面,他有三个“不怕花钱”:改善工作条件不怕花钱;送青年人参加学术会议不怕花钱;“走出去,请进来”不怕花钱。他几次投资改建实验室;先后计算机添置了200余台,最近又购置了计算能力达5000亿次的“曙光机”,增设了自动测试系统……王仲奇说,“这就是要营造一个高水平的,且又舒适的科研环境,为我们的青年教师搭一个好戏台。”

  既要搭一个好戏台,还要让青年人“唱好戏”。课题组里青年人的学术论文被国际会议选中,王仲奇不惜花费,让作者到会议上宣读论文。遇到国内学术会议,凡是有论文的青年人,王仲奇更是要赶着他们“出去长见识”。为培养青年人,王仲奇什么都舍得。国家需要一项先进的航空技术,王仲奇连续五、六次地往返国内外,通过艰苦的谈判以较低的价格转让该项技术,从而为国家节省下巨额资金。这项技术被上级领导评价为“引进速度最快、价格最便宜、软硬件最全”的高新技术。国家有关部门奖给他40万元,让他自由支配,他则毫不犹豫地用这笔钱为实验室购置了计算机、工作站。有人对他这样安排感到不理解。王仲奇说:“引进技术是为了出成果,添置计算机是为多出成果提供有效手段。我们一定要把有限的资金花在刀刃上。”王仲奇说:“作为学科带头人,我要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真正从事业的发展出发,培养、团结一班人,共同攀登科学的高峰。”王仲奇就是这样,以人格魅力吸引着众学子。他的课题组,由原来的3人扩大为一支由6名教授,9位博士以及博士生和研究生组成的,近50人的研究队伍。“在自己的有生之年,尽最大努力为年轻人创造好条件、好环境,让他们把这摊事业接下来!”这是王仲奇最大的心愿。

  一个十年接一个十年,一个荣誉接一个荣誉,头发白了,身份变了,但是面对叶轮机械上使用的叶片的研究热忱,王忠奇仍和四十多年前一样丝毫未减……

责任编辑:刘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