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旧)科技·卫生
搜 索
让创新为“祖国的银色支柱”增辉——记东北轻合金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王涛
2006-06-16 13:48:42 来源:东北网  作者:高长利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王涛近照

  东北网6月16日电 题:让创新为“祖国的银色支柱”增辉——记东北轻合金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王涛

    记者 高长利

  王涛,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东北轻合金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东轻)副总经理,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主持或参加完成国家、省、部级重点科研项目25项,现为中国有色金属学会第四届理事会理事、全国有色金属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东轻是我国第一个铝镁合金加工企业,被盛誉为“祖国的银色支柱”。20余年来,王涛凭着对事业的执着追求,在铝合金的新合金、新状态、新工艺等研究方面不断创新,为祖国科技的腾飞做出了突出的贡献。“让创新为‘祖国的银色支柱’增辉”,这是王涛心中永不泯灭的梦想。

  在科研道路上他像合金一样坚韧

  尽管今年才44岁的王涛看起来很有精神头,可东轻的员工们却说,“王总太操劳了,没日没夜的扑在科研上,年纪轻轻的,头发就白了一大片”。从1984年参加工作算起,在22年的时间里,王涛已累计主持和参加完成国家、省部级重点科研项目25项,其中18项通过省、部级科技成果鉴定。多么值得骄傲的成绩!22年科研路上的不懈奋斗,结出了累累硕果。

  “这些成绩的取得应该归功于东轻的培养,是东轻这个‘中国铝镁加工业的摇篮’成就了包括我在内的一大批科技人员。如果说我做了一点什么,出了一点成绩,那也是东轻所有科技人员、管理人员和操作人员共同奋斗,协作单位大力支持的结果。我个人没有什么可值得宣传的。”谦虚的王涛将成绩归功于东轻团队。

  1984年,王涛从东北工学院毕业后,来到东北轻合金加工厂技术处工作,负责产品生产工艺控制,产品标准化、ISO/TC79/SC6.2国内技术归口工作,并开始投入到铝合金产品的新合金、新状态、新工艺的研制工作中。期间,他一直坚持深入生产现场,对典型工艺进行跟踪学习,对每一个自己负责的项目都亲身操作,很快他就掌握了大量的科学数据,为日后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90年之前,作为汽车空调器的关键材料和部件——铝和铝合金口琴管一直依赖进口,这严重影响了我国高等级汽车工业的发展。为解决这一现状,实现产品的国产化,东轻成立了专门的课题小组。作为课题组成员的王涛与其他成员一起,针对铝合金口琴管的特点,对模具设计及制造进行了极为认真的研究,特别对生产工艺、表面质量、尺寸等方面进行了全面技术攻关。历经三年的不懈努力,他们终于解决了铝及铝合金口琴管工业大生产的化学成分调整和控制技术,加工工艺参数的控制技术,提高熔体纯洁度技术,连续挤压技术,硬质合金模具制造技术,口琴管的充气及大压检漏技术等9大技术关键,使铝及铝合金口琴管的生产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这一成果改变了我国汽车空调在高质量口琴管方面完成依赖进口的局面,取得了很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在研制铝及铝合金口琴管的同时,王涛还参与了铝合金复合箔的后期研制工作。铝合金复合箔是制造汽车空调器等热交换器散热翅片的关键原材料,由于此前相关课题在国内一直没有开展,因此,国内的铝合金复合箔质量一直得不到提高。王涛与课题组的其他成员密切合作,精心设计和研究,在熔铸工艺、热轧工艺和冷轧、剪切工艺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攻关试验,最终攻克了复合箔生产的13项技术难题,使东轻生产的复合箔实物质量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1992年,某工程研究院提出选用一种超高强铝合金作为新一代玻璃纤维复合材料的设想,并委托东轻研制。王涛凭借自己多年的实践经验,解决了铝合金材料生产中化合金成分、高温均匀化等诸多关键技术难题,使研制工艺取得了突破性进展。1998年完成了该课题的攻关试制任务,实物质量达到了国际同类产品水平,满足了试验样机在设计上对铝材的要求,填补了国内超高强度铝合金的空白。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取得丰硕科研成果的同时,王涛撰写了《铝合金材料发展现状》、《出口铝箔毛料热轧温度与退火晶粒度关系研究》等10余篇专业论文,并全部在国家一级刊物上发表。论文对铝合金材料研制和开发,起到了指导意义。同时,他还主持起草了《铝及铝合金冷轧带材》等9个国家标准。

  科学研究的道路没有尽头

  “王总用手测量铝材厚度,可以精确到是0.08毫米还是0.09毫米。”“王总用耳朵可以判断机器在轧造什么材料,轧机有什么毛病。”王涛扎实的基本功底和丰富的实践经验让所有东轻人叹为观止。

  在攻关研制过程中,王涛不但有一股闯劲,而且还有一股韧劲,以“不到长城非好汉”的勇气让梦想一次又一次的成为现实。作为科技专家,王涛以严谨的态度在学术领域中发挥着自身的能量。作为东轻的副总经理,他与职工们一样,日以继夜的工作在生产第一线。

王涛展示由东轻生产的材料制作的产品模型

  在一次研制新型合金板材中,手中没有任何资料,他身先士卒,与课题组的人员摸爬滚打,凭借自己深厚功底和丰富的实践经验,自行设计,终于取得了成功。研制成功后,这种材料出口量最大,每年光出口的收入就达1亿元左右。

  一次次的攻关,一次次的飞跃,不仅使王涛的专业能力经受了锻炼和考验,也使东轻高科技产品的研制生产得到了快速发展和壮大,更使我国的科技水平的铝加工业在国际上有了重要影响。

  2002年12月,王涛走上了东轻副总经理的岗位,作为负责主管质量和科技研发的领导,他深知“打铁先要自身硬”的道理,只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才能在解决各种难题时有清晰的思路,才能去指导开展工作。“王总是手不离书的人。”无论工作多么紧张,他都要挤出时间看书学习,在精通英语的同时,他还自学德语、日语,要尽最大的努力去掌握外语知识,提高获得知识的能力,拓展获得知识的途径,增强攻克各种难关的信心和勇气。王涛以与时俱进,开拓进取的精神,在轻合金的研制领域不断攀登高峰。

王涛在东轻公司特大规格特种铝合金板带材项目启动仪式上

  前几天,东轻超大规格特种铝合金板带材项目主机设备正式签约,这着实让王涛感到兴奋。该项目总投资29.1亿元,建设规模为年产20万吨铝板、带产品,设备和工艺技术达到世界一流水平,是中国第一条可生产3500MM宽铝合金厚板的生产线。项目的建设不仅填补国内空白、替代进口,从而结束超大规格、超高性能铝合金材料长期依赖进口的历史。“项目承载着中国铝加工人的期待与梦想,代表着当代中国铝合金加工技术的最高水平,是推动中国向世界铝加工强国迈进的一个标志性工程,是中国铝加工业发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项目上马后,王涛就可以在更广阔的铝加工天地大展身手了。王涛期待着,我们也期待着……

责任编辑:杜筱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