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政务·政策  >  政务
搜 索
农机合作社引领牡丹江长胜村农民提前进小康
2006-06-19 14:54:15 来源:新华网  作者:王增伟 刘加勇 林晓军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新华网黑龙江频道6月19日电 今年六月中旬,黑龙江省海林市山市镇长胜村的土地格外平整,庄稼苗也显得茁壮而油黑发绿,同时比起十里八乡的庄稼苗高出近十公分。山市镇党委副书记吴子顺指着这片希望的田野说:“去年,该村人均收入达到5600元,比加入农机合作社的两年前提高了2000元,是农机合作社使这个村的农民提前过上小康生活。”

  需要——诞生了农机合作社

  长胜村有农户374户,其平坦的土地适合大型农机具连片耕种。可是自从联产承包后,大型农机具在这里“行踪难觅”,取而代之的一家一户的“四轮”、“手扶”等小型农机。而且,"一块地、八样种"。夏季的农村,玉米、黄豆、豆角……套种的“花花田”随处可见。由于播种的随意,品种的杂芜,技术的不规范,产量低,品质差、难已卖出好价钱。近几年来,随着农农机的需求激增,链轨等中型农机也渐渐走入农户家中。但动辄几十万价格,却让联合收割机等大型农机成为农民眼中望尘莫及的“奢侈品”。

  2004年,海林市山市镇长胜村自发组织成立农机合作社。在没有国家一分钱投入,而且连续遭遇天灾的情况下,农民收入仍然“芝麻开花——节节高”。

  入社农民尝到了“甜头”

  长胜村以人均土地入股的形式成立了自己投入、自主经营的农机合作社,它像一只无形的大手把“散”了二十多年的374户农民再次拧到了“一根绳”上。

  合作社成立后,以股份制形式打破了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实行统一整地、统一购进种子、化肥等生产资料、统一耕种、统一田间管理。在农田作业时,发挥大机械的优势,整地时全部进行深松、深翻、整平耙细,建立土壤地下水库;春播时利用大型精播机,抓住农时,抢在“腰窝”上,统一耕种。

  34岁的王文成,自从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承包了5垧地,每到春播秋种时,总得外雇七、八个劳力才能忙开地里的活。一年忙到头,也就解决个温饱。自从村里有了农机合作社后,从春天的购种到秋后的收割,都由农机合作社负责,王文成再也不用自己操心了。村委会委员高玉景掐着手指给记者介绍:农机合作社带给农民的好处太多了。实行统一耕种,比往年农户个人耕种平均每亩可节省40元;通过统一田间管理,由往常的人工锄草改为机械喷施农药,每亩地可节省10元,采取科学管理,规模化经营,粮食产量提高了20%左右。全村人均收入每年提高1000多元,农机合作社让农民尝到了甜头。

  目前,合作社已吸纳农机户147户,拥有大、中、小型农机具140台(套),总资产150多万元,拥有农机操作人员130名。

  二次创收奔小康

  统一耕作使合作社农户里2/3以上的农民从土地中解来,从畜牧业养殖等三产的发展或进城打工,实现了二次创收。

  长胜村50岁的秦思平有妻子和两个儿子一闺女加儿媳,他家四个儿女外出打工,由于有了农机合作社,种田的心就一点也不用他们操了,常年在外,这几年每年秋后都挣回四万多元。他们老两口,把这35亩地从耕地到播种,从收获到卖粮加起来还用不了一个半月的时间,在农闲时间,他们老两口子把门一锁就又到邻近的村庄务农插秧或打打小工的,一年下来也轻松地就挣个两三千元。他们一家一年就挣回六七万元。如今,他们的两个儿子都有了新房,每年挣的钱都有剩余,老秦感慨地说,农机合作社为他们腾出更多的时间来挣钱,才使我们的日子越过越富余。

  山市镇党委副书记吴子顺掐指算了一下,长胜村常年在在外打工的257人,几乎每户都有,加上本地外出打缺工和就地转移从事养殖的占据一半以上。今年年5月,当其他的村正农忙的时候,大洼屯的几十名闲人却都到别的乡镇和山市奶牛厂打上了短工,整地的整地、插秧的插秧,每天全村都能收入五六千元。吴子顺说:“光是在临近的新安镇帮人种地的村民,在短短10来天内,就挣了15万元!

  近年来,村党支部立足本村资源和优势,引导和鼓励村民发展畜牧业,在资金、用地审批等方面予以大力扶持的政策。但过去,由于村民忙活自己的责任田,无暇顾及这些。而现在不同了,用村党支部书记黄一山的话说:“引导村民搞多种经营,实现劳动力转移,从来没像2006年贯彻的这么好、这么彻底、这么顺势。”目前全村建标准化肉牛舍26栋,肉牛存栏1270头,新建标准化奶牛小区1200平方米,可饲养奶牛200头。母猪存栏730头,成为远近闻名的母猪专业村,生猪饲养量1940头。羊存栏3900只。2004年全村畜牧业收入145万元,占农业收入的36%。

责任编辑:焦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