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黑龙江综合  >  文卫·体育  >  文卫
搜 索
女真人第一个定居遗址到底在哪里?海古寨之谜有待揭开
2006-06-20 14:50:23 来源:东北网-生活报  作者:谭立顺 张金辉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6月20日电 没有海沟河的养育,就没有金上京的辉煌,就没有女真人入主中原的显赫。然而,女真人第一个定居的遗址到底在哪里,考古专家众说纷纭。

  史书记载,女真人四世祖绥可带领部族从原先的牡丹江流域迁徙到了金上京会宁府附近的海古寨,但是很久以来,考古工作者和学者都没能发现绥可居住地的遗址,也就是说,大家都知道海古寨肯定是在阿城境内的海沟河畔,但她始终没能让世人一睹风采。

  直到两年前,阿城市料甸乡的民族宗教事务助理关志坤从西华村新立屯一个老人口中了解到了一个叫“南土城子”的地方,经过他和阿城市满族联谊会的那海州联系、踏查,最终确认了这就是史书上记载的海古寨,也就是女真人四世祖绥可带领族人抵达的第一个定居的地方。在这里,女真人开始了农耕,开始了冶铁,住进了纳葛里(女真语,房屋、村庄之意)……

  很快,女真人开始兴盛。近百年的发展之后,阿骨达在海古寨仅几十公里远的阿什河畔建立了北方政权——大金国,之后形成了中华民族历史上又一次的南北对峙。

  寻访南土城子

  一个雨后的中午,踏访二团记者来到了被称为金源之源的料甸乡。在关志坤的陪同下,踏访团赶往海古寨遗址。

  村级公路都是土路,雨后的路面十分湿滑,而且到处都是泥泞,走了近5公里,前面出现一座小桥,桥下是一条仅有五六米宽的河流,河面距地面3米多,两侧的河岸已经被滚滚而去的河水冲刷得千壑百孔。关志坤告诉记者,这条河就是海沟河。

  再前行近1公里,出现了一个屯,这个屯的面积不大,有大约百余个民房,都是红砖瓦房,和其他农村的住房别无二样。关志坤告诉记者,这个屯是西华村新立屯,也就是清朝乾隆年间迁来屯垦的京旗二十四屯之一的正白旗屯的耳屯,海古寨遗址就在新立屯外的农田里。

  出屯不到500米,就见到了路旁有一个深坑,坑的两侧长着两片杨树林,坑的周围是成片的农田,既有旱田也有水田。站在农田旁放眼望去,旱田远处有一段连续的隆起地带,长约数百米。关志坤介绍说,所见到的旱田就是海古寨遗址,远处看到的隆起地带就是当年海古寨的城墙,原先的城墙是用土夯成的,所以经历了很长时间后,城墙已经变成了土包,也就是现在见到的农田中隆起的地方。

  关志坤说,根据现在隆起土包的宽度断定,当时的城墙大约有两三米宽。东侧城墙下是海古水(即今海沟河,现河道已改),西侧城墙下是引海古水形成的护城河,南侧城墙外是广袤的平原,北侧是城门(也就是我们所站的田头),整个城寨占地面积大约1万平方米。女真人从牡丹江流域翻越张广才岭后抵达海古水畔时,还只是一个小部落,人口不是很多,所以他们的城寨也就只有这样的一个规模。

  河畔寻海古寨

  海沟河是阿什河的一条支流,由东南向西北方向贯穿整个阿城市料甸乡。

  今天我们见到的海沟河畔都是一马平川的农田,如何就知道这个古城寨遗址就是史书上记载的海古寨呢?这个说法,是否也得到了专业考古人士的认同呢?

  关志坤是料甸乡唯一一个会说满语、读得懂满文书籍的人,对于女真族和满族历史文化非常关注,平时就非常注意搜集有关的历史文化知识、传说故事,经常到先祖留下的遗址遗迹去踏访。2004年,他到帮扶的西华村新立屯工作时,一位老人告诉他去南土城子看看,“那可是有名的地方,相传是金兀术出生的地方。”关志坤马上意识到,这会不会就是史书上记载的海古寨呢?因为史书上有记载,金兀术就是出生在海古水旁。

  关志坤在老人的带领下,来到了这个被当地人称为南土城子的地方,听着老人的讲述,对照历史文献,他断定南土城子就应该是历史记载的海古寨。他还联系了对近代历史文化也颇有研究的阿城市满族联谊会的那海州,那海州也来到现场进行踏访,最终两人都认为这里就应该是女真人完颜部四世祖绥可迁居的地方。

  而记者从文管部门了解到,虽然这里曾经出土过一些文物,但是数量很少,而且该遗址未经过考古勘测,所以这种说法还没有得到我省考古界专家的完全认同。

  出土过金马驹

  就在记者和关志坤踏访时,一位正在田中耕作的中年妇女向记者招手。当记者走近时,她拿出一个有缺失的铜钱问记者要不要,记者注意到这是一枚圆形方孔的小铜钱,锈迹斑斑,正面的字是天圣元宝。

  这名妇女告诉记者,这是她刚刚从地里捡到的,而她家的田地就在海古寨遗址范围内的旱田内,以前也捡到过铜钱。就在记者观察铜钱的时候,另一名新立屯村民唐睿喜也来到了这里。他告诉记者,据说曾经有人在这里捡到过一个金马驹,用红绳拴上后放在犁后面,金马驹还能飞腾呢,但是犁完地后却发现金马驹不见了,只留下

  了红绳。唐睿喜说,那都是很早以前的事情了,没有人见过金马驹的庐山真面目。但是在南土城子,曾出土过一条铜腰带。

  关志坤告诉记者,在旱田与水田交界的地方就应该是城墙外的护城河岸,而低洼处的水田就应该是原先的护城河演变成的壕沟,现在也慢慢地被农民开垦成了水田。如果这样下去,南土城子就会变成平坦的农田,再也不会见到原来的城墙遗址了。更让关志坤心痛的是,那位指点南土城子遗址的老人已经过世了,包括那位据说见过金马驹的老人也已经不在了,从此知道南土城子历史的人就更少了。

  渔猎走向农耕

  大金国是以完颜部为核心的女真人建立的。女真完颜部在绥可为首领前,还过着“迁徙不常”的狩猎、游牧生活。

  说起海古寨的重要性,阿城市的金史研究者、曾经徒步踏访过阿什河流域的王洪昌认为,绥可之前的完颜部同其他女真部族一样,过着冬居地穴、夏逐水草的渔猎生活。定居海古水后,绥可训导族人学习辽人和汉人建造房屋、集结村落。有了安定的住所之后,开始教族人学习简单的农耕;在食住有了保障后,开始探索烧炭炼铁的技术。有了铁,狩猎、农耕、战争的器具得到了极大的改进,生产力大幅度提高。这一系列的举措实在是女真人的飞跃,这促使完颜部进化到了一个新的境界。尤其是冶铁业的出现非同凡响。完颜部掌握了冶铁业,就等于在蛮荒的白山黑水地带发出了明亮的进化信号。

  从女真完颜部四世祖绥可定居海古水时开始,金源地区的农业已得到空前的发展。这是女真族区别并优于北方其他民族的地方。

  遥想当年迁徙路

  站在海古寨遗址的农田中遥望远处,虽然低矮的秧苗已经把整个黑土平原覆盖成了望不到边际的绿色,不由得一个念头闪现出来:当年的女真完颜部是如何从牡丹江流域迁徙到海沟河畔的?当时的阿什河流域并不是现在的平原,而是森林灌木遍布,其中又有虎、狼、熊等各种野兽,他们是怎样翻越张广才岭的?

  史书中只说绥可率完颜部从仆干水迁徙按出虎水,而没有提及是如何迁徙的。王洪昌推断,女真人的迁徙很可能是走水路,沿牡丹江、松花江溯源而上来到了阿什河流域。因为那时阿什河流域到牡丹江流域全是“万水参天,排比联络,间不容尺;树根盘错,乱石坑砑。秋冬冰雪凝结,不受马蹄;春夏高处淖深数尺,低处汇为波涛。蚊虻、白蚁之娄啮人马,马畏之不前,方焚青草,聚以驱之。夜据木石,燎火处卫,山魈、野鬼啸呼,堕人心胆。”但据记者推断,正是这些记载才证明了女真人的迁徙确是翻越了张广才岭,如果走水路而来,那么出现在历史文献中的应该是对水路的描写,而不会出现“夜据木石,燎火处卫”的记述了。

  但是,不论女真人是以何种方式迁徙到海沟河畔的,肯定是历尽了千辛万苦,才落脚在海古水的。

  这是金源之源

  由于海古寨遗址地处阿城市料甸乡,料甸之名由何而来呢?和海古寨有何关系?对此,关志坤说,史书没有记载海古寨和料甸乡之间的关系,而料甸之名确与女真有关。

  据介绍,当时女真族完颜部定居在海古水畔,这里土地肥沃,东部林木葱郁,西部平原开阔,是个有利于农业、牧业发展的好地方,为后来完颜部的强大和统一其他女真部落及建立大金国都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海古水畔粮草充足,大金国建国后又是完颜部的练兵场和粮草供给基地,所以后人称此地为“料甸”。

  金主海陵王迁都燕京后,昔日战马嘶鸣的料甸,重归为草长莺飞的荒原。直至600年后的乾隆十九年(公元1755年),第二批京旗移民进驻料甸,在这里建立三组八旗共二十四个旗屯。

  料甸因为海古水、因为海古寨,成为了金源之源。因为这里的山川鱼米养育了完颜部,使其逐渐发展壮大起来。海沟河、金上京、中原,是女真人崛起和大金国发展的三部曲。没有海沟河的养育,就没有金上京的辉煌,就没有入主中原的显赫。

责任编辑:焦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