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6月21日电 不久前,我们来到了哈尔滨工业大学,在校园一角有一幢看上去很普通的教学楼,但走进去,看着精密的实验仪器,却又让这里显得不同寻常。我国著名的燃烧学家秦裕琨院士就工作在这里。
十二年前,记者曾经造访过这位燃烧学的大家,那时他刚刚从哈工大副校长的位置退下来,“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是记者对秦裕琨院士的感受。今天,再次走进秦裕琨,采访中“你好像没有‘自我’”是所有记者对秦裕琨院士发出的感慨。
就是几年前,如果有人想去秦裕琨家,向熟悉住址的人询问时,你常常可以得到一个这样的答案:“从某某地到某某地然后上楼,当你看到一个小偷也不忍心偷的房门时,那就到了。”听起来有些可笑,但这位燃烧大家却在那里住了20年,当时秦裕琨是哈工大副校长,完全可以换一个更好的房子,但他没有。
1979年,秦裕琨终于可以告别一家四口住了20年的18平方米筒子楼,但当时系里有一位老师分数差一点,身体不太好,想要先住秦裕琨新分的家属房,秦裕琨二话没说就同意了。事后,有人问他怎么想的,秦裕琨说:“我住筒子楼都住了20年,再住两年又算什么呢!”
对秦裕琨的感慨远不止淡泊名利,他的一句话使记者印象特别深刻:“我没有专业,国家的需要就是我的专业。”如今已经是73岁老人的秦裕琨,以坚强的毅力迎接着人生的一次又一次高峰。
秦裕琨有个绰号:“秦总统”。因为他胆子大“总捅咕”。这种勇于探索、不怕风险、不顾个人得失的科学精神,在他的科研路上放大
1966年,秦裕琨为当时的省革委会锅炉房改造,在国内首次提出热水锅炉可采用自然循环方式的学术思想,据此设计制造了我国第一台自然循环热水锅炉,掀开了我国工业锅炉制造史上新的一页。
“要解决的就是科学难题”,凭借这种精神,他完成了新技术研究。这种勇于探索、不怕风险、不顾个人得失的科学精神,为后来的科研大丰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上世纪90年代初,动力领域发展迅猛,如何在锅炉专业新方向创造更大的效益成了学科难题,一批传统锅炉专业的专家开始改换门庭。而秦裕琨却在这一行业播下了一粒全新的种子———“水平浓淡煤粉燃烧技术”。
那一年他60岁,选择引来了同行质疑的目光:“搞新东西是年轻人的事,老秦都这把年纪了,在这块硬地上还能有多大收获?”锅炉专业是个传统领域,很多老师认为搞这个新方向,没有基础、没有经验,肯定不会有前途,很少有老师愿意参加到这个课题组来。“当时秦先生的课题组只有4人,一位是比秦先生小20岁的吴老师,另两位比吴老师还要小10岁。”秦裕琨的学生高继慧回忆说。
尽管如此,秦裕琨却成竹在胸。几十年从事锅炉研究的经验和实践告诉他,中国的燃煤质量比较差,中国很长一段时间要依靠火电,这些对煤粉燃烧提出了新要求。他敏锐地感觉到,提高煤粉燃烧质量,既可以节约能源,又是解决锅炉废气污染的关键,这两个主题都与国计民生息息相关。
1991年,煤粉燃烧的第一个实验台建成;1992年,煤粉燃烧技术的实验结论基本完成……课题组有条不紊地工作着,从实验方案设计,到实验数据收集,再到重新设计和验证。一次次从技术的迷宫中爬出来,又一头扎进新的技术迷宫里。
到1993年,煤粉燃烧技术的基本问题得到了解决,宣告这项技术正式诞生,可以从实验室走出来了。可新的问题出来了,在课题组广泛联系电厂后,得到的却是不容乐观的消息:几乎没有电厂愿意冒险,哪怕是白给别人做技改,电厂出于当时保证生产安全的考虑,谁也不愿意冒这个风险。
面对困境,秦裕琨果断作出决定:“大厂子干不了,咱们找小厂子干。新锅炉不让改,咱们去改报废的锅炉。”
秦裕琨勇毅的态度感染了课题组,大家几经周折终于联系到远在北大荒的红兴隆电厂。这是个小厂子,有一台几乎可以报废的35t/h锅炉。由于无法燃烧当地产的劣质煤,而外地煤又烧不起,就抱着“死马当活马医”的态度,同意他们做实验。
没想到“死马”就这样被他们医“活”了!地产煤可以燃烧起来了,也宣告煤粉燃烧技术正式成型。这项新技术给红兴隆电厂带来了直接的效益,又救活了一个小煤矿。
时代没有辜负这位执著追求的老人。水平浓淡煤粉燃烧技术的技改效果让厂家眼前一亮,成为大部分厂家愿意尝试的项目。从红兴隆电厂走出来时,秦裕琨他们正站在时代的前沿。
美国的锅炉到中国不一定好用,有些是国外没有遇到的情况,我们搞成了,就是国际领先
“干燃烧工程这个行业,理论先进还远远不够。每个电厂的锅炉都有差异,必须到实践中去进行针对性的研究。”秦裕琨说,搞新技术,光有思路是不够的,还得有愿意为之努力的技术团队。秦裕琨说,他是幸运的。
当时条件非常艰苦,秦裕琨白天参加繁忙的行政工作,晚上有时还要和学生熬夜做实验。孙绍增教授回忆起那段工作经历时说:“秦先生那么大年纪,煤粉燃烧实验现场的环境非常恶劣,先生那种勤奋、严谨的治学态度始终激励着我。”
经过10年的拼搏,秦裕琨的水平浓淡煤粉燃烧技术已经形成一系列的煤粉燃烧技术,覆盖了电站锅炉的主要燃烧方式和煤种。到今日,每年创造的经济效益达到4亿元。
2001年2月19日,在庄严的北京人民大会堂里,隆重举行了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会上,秦裕琨教授郑重地从当时国务院总理朱镕基手里接过了2000年度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荣誉证书。“风包粉系列煤粉燃烧技术的推广与应用”获得了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有人曾经说:“秦老师是一面旗帜,是凝聚团结人、教育培养人、鼓舞带动人的一面旗帜。”正是在秦裕琨身体力行的影响下,收获了一个团结奋斗的燃烧技术课题组。从最出的4个人发展到现在拥有8名教授(其中7名博导)、4名副教授的强有力的团队,秦裕琨院士感言:“每个人都在为这个团队尽心尽力地工作着,每个人都在主动地去工作。这是我们研究所成长起来和持续发展的基石。”
秦裕琨常说:“我们搞科研要做到‘吃着碗里的,看着盘里的,想着锅里的’。我干不了几年了,但团队的路还很长。”他提出,不仅要在应用上取得重要进展,还要不断开创新的课题方向,要发挥每个课题成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稳步推进水平浓淡煤粉燃烧技术的发展和完善。
在不断探索技术创新时,秦裕琨更多地着眼于年轻人的发展。课题组几乎所有的工作秦裕琨都要亲自指导参与,参与比较重大课题的技术把关。伴随着课题组的发展壮大,科研经费也越来越多,按照有关规定,是可以提成发奖金的。秦裕琨却把钱更多地投入到科研和教学工作上了,每年为培养学生花费的调研、考察、实验台等费用都要几十万。
正是这支不断壮大的队伍,在洁净煤燃烧技术、燃烧过程诊断及控制技术、大气污染物控制及净化技术、能源与化工原料联产的煤炭综合利用技术等领域取得了重要进展,已经建立起以水平浓淡煤粉燃烧技术为核心的新技术群,成为国内外能源企业和研究机构关注的焦点。刚刚中标北京迎接奥运会项目“降低氮氧化物排放”改造北京电厂2台锅炉的团队领头人秦裕琨欣慰地说:“现在集体起来了,课题组第二梯队比我小20岁,我是越活越轻松。”
在这个技术创新的春天,秦裕琨忘记了自己的年龄,用壮士般的满腔热情,依然精神抖擞地站在科研第一线,在煤粉燃烧技术研制中不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