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政务·政策  >  政务
搜 索
公共服务新变化 城市空间新拓展 ——冰城 激荡城建交响曲
2006-06-27 11:23:13 来源:东北网-黑龙江日报  作者:董云平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6月27日电 “十一五”的大幕初启,一些正着力实施的基础性、先导性、资源开发性的项目,已悄然为哈尔滨的城市建设确立了新格局,为哈尔滨的经济发展做着腾飞的铺垫。城中,大街小巷建筑机械的轰鸣声,让人们切身感受到身边的变化和生活的日益美好——

  今年是“十一五”的起步之年。“十一五”期间,是哈尔滨市全面实施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实现“快发展、大发展”的重要时期。而对于哈尔滨市的城市建设来说,则意味着是将会发生重大调整和深刻变化的一个时期。

  正如哈尔滨市城建部门的一位负责人所说,这个时期将是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哈尔滨市的基础设施,哈尔滨市的城市功能,哈尔滨市的环境资源,哈尔滨市的城市景观,都将有一个大发展。因为打造“适宜人居,适宜创业,适宜人全面发展的现代化文明城市”,需要哈尔滨的城市建设有一个历史性的跨越。

  公共服务新变化

  饮用水将安全洁净。随着磨盘山一期的竣工,磨盘山二期的实施,以及西泉眼备用水源地的建设,“十一五”期间,哈尔滨将结束有史以来以饮用松花江水为主水源的历史。由饮用江水逐步转为饮用库区水,这个变化意味着哈尔滨人的生活水质和饮用水质将有一个极大的提升。

  天然气代替煤制气。目前哈尔滨市民大部分使用的还是煤制气。“十一五”期间,哈市将以优化能源结构、满足城市发展需要为目标,加快城市燃气建设,为居民提供优质、高效、清洁的天然气,形成以天然气为主的先进供气结构。现在有关部门正在和大庆石油管理局联系,大庆的天然气将进入众多哈尔滨市民的家庭,取代煤制气。

  大范围实行集中供热。“十一五”期间,哈尔滨将全面推进大范围集中供热,这使哈尔滨的生态环境、空气质量将有根本性的好转。目前,西南供热厂、道外供热厂都在建设当中。

  污水沟将变成清水河。何家沟、信义沟、马家沟等城市内河,“十一五”期间都有望由污水河变成清水河。与此同时,哈尔滨市将根本性改变目前的污水排放状况。在“十一五”期间,通过文昌污水处理厂、群力污水处理厂等一系列污水处理厂的建设完成,哈市的污水排放将会形成有组织的无污染排放。

  城市空间新拓展

  “‘十一五’期间,城市发展的空间将有一个大的拓展。”哈市城建部门的有关负责人说。

  一方面,城市区划调整、城市发展重心的拓展,为哈尔滨的城市建设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2004年2月4日,国务院正式批准了哈尔滨新的行政区划,撤消呼兰县增设呼兰区、松北区,使哈尔滨市区面积由原来的1660平方公里增加为4272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由原来的225平方公里增加为293平方公里,城市实际居住人口由原来325万人增加为347万人。随着行政区划调整和市政府办公地点的迁移,松北、群力、哈西、哈东、新香坊等地区开发建设全面迅速启动,为城市布局调整和城市未来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和空间。“十一五”期间,城市建设将推进城市发展重心向江北、群力等新功能区拓展。而新版图的哈尔滨行政区划空间,在“十一五”期间将会有一个很大的历史性变化。而这种拓展变化与全国的进程紧密相连,这种城市化、工业化的进程必将使哈尔滨的未来无论在规模上,还是在功能上都将有一个大的转换。

  另一方面,区域性的空间也将进行新的调整。随着国企改制在“十一五”期间的相继完成,过去的一些工业空间将变成城市的新兴产业空间,也可能成为城市居住空间,这些也都反映出城市将出现一些较大的转换。

  交通格局新突破

  “随着空间的扩展,哈尔滨的交通势必要发生重大变化,需要大格局的构建。这是客观要求的,也是城市化进程发展需要的。”有关城建部门负责人说。而正在进行或即将启动的一些大的交通建设工程也正是因此需要应运而生。

  今年将启动的大项目三环路工程,作为外环干道,将满足哈市未来大工业物流组织的需要,对哈尔滨未来的发展特别是经济的发展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哈尔滨的新工业布局大部分在三环和四环之间,而四环路相对距城市中心区功能较远,哈尔滨的城市基础设施延伸至四环尚缺乏条件;而从产业布局调整来看,三环路空间区域位置适宜,衔接城市中心和周边外延区域的功能作用突出,对产业的拉动性很强,从资源来看,三环路有着激活城郊土地资源的内在动力,是城市资源整体利用、城市交通整体完善的一个重要联系纽带。

  “十一五”时期,跨越城市自然障碍的交通格局也将加快建立。令人忧虑的跨江问题、跨河问题,都将得以缓解。而二十道街过江桥、三环路过江桥,将力擎大江南北融通与发展;随着何家沟、信义沟的整治,跨越城市内河将有数十座桥可供选择。

  城市公共交通体系也将日益完善。“十一五”期间哈市城市化脚步加快。随着新农村建设,大量的农村人口将有可能向城市里转移,固定人口和非固定人口的比重也势必发生重大变化。哈尔滨城市区内原有的高密度地面交通组织将难以适应。市委、市政府正在组织实施的哈尔滨地铁工程,作为城市公共交通资源开发的重点项目,将承担起未来城市中心城区高密度人流的组织任务。

  建筑特色新提升

  有关人士认为,哈尔滨的城市建设曾一度处于解困还账的发展阶段,而目前则进入了城市功能提升、生态环境改变、生活质量提高、空间布局变化、城市特色传承与延展的一个新阶段。

  比如说现在盖房子,简单的盖一个居民住宅楼,老百姓未必满意。他们会希望有着功能完善、管理有序、安全整洁的居住环境,而且还需要这个楼外形比较美。人们对文化、对精神的这种需求,将在城市建设中日益鲜明地显现出来。人们将需要城市的魅力,需要城市的特点。这也给哈尔滨的建设提出了新的历史要求,就是在大力提升城市的过程当中,如何提升城市文化储备,保持城市的传统特色,这也是“十一五”期间城市建设应予充分重视和解决的问题。否则,大建设可能会留下大遗憾,大投入可能会带来大败笔。

  为避免这些问题的出现,“十一五”期间,在进行城市建设中,将清晰把握城市特色、城市特有的文化品质。现在哈尔滨正在实施的兆麟街区改造、索菲亚教堂的环境建设、沿江风景线提档升级,目的就是要多保留特色,突出特点。而对一些高层建筑,将给予高度的关注,力争“十一五”期间高层建筑会在传承城市建筑特色风格上有一个大的突破。历史上构成哈尔滨欧式建筑风格影响的建筑大多为多层建筑,五层以上的欧式建筑屈指可数。现代化城市建设的发展,十几层、几十层的高层建筑,数以百计地拔地而起。简单模仿兄弟城市的高层建筑设计,形不成哈尔滨的独有特色。当一个城市的建筑规模、体量、尺度都发生诸多变化的时候,如何让我们城市的建筑特色得到同步提升,哈尔滨正在做着相应的准备。

  站在“十一五”建设的起跑线上,一个充满活力与新意的哈尔滨,呼之欲出。

责任编辑:焦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