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政务·政策  >  政务
搜 索
切实抓好生产现场的安全监管
2006-06-29 15:04:40 来源:东北网-黑龙江日报  作者: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6月29日电题:切实抓好生产现场的安全监管

  黑龙江省今年“安全生产月”的活动主题是“落实下井带班制度,强化现场监督检查”,下井带班的目的是加强生产现场的安全管理。生产现场是各类安全隐患滋生和生产事故发生的直接场所,是安全生产工作的最前沿阵地。在安全生产工作中,只有把生产现场的安全监管抓实抓细抓到位,才能有效解决舍本求末,隔靴搔痒问题,使各项安全措施最终落到实处;才能贯彻好省领导提出的“八个坚决落实到位”,提高本质安全水平。加强对生产现场的安全监管,是把制度与执行链接起来的桥梁与纽带,是规范生产现场管理不可缺少的手段。

  要做好生产现场的安全监管,首先要解决思想认识问题。导致事故发生直接原因是管理缺陷造成的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加强现场管理,就是要促进各项基础管理工作,避免和减少因管理不当或失误造成的事故,从根本上消除事故的致因,达到安全生产的目的。可以说,没有良好的现场管理,就无从谈起事故的有效预防,没有生产现场的规范管理,就不可能有真正意义的本质安全。现场管理的水平是一个企业全面管理水平的基本标志,而对企业生产现场管理的监管状况,反映了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安监部门的实际控制能力。所以,无论是企业还是政府安监部门,都应当紧跟现场作业节奏,把安全监管的触角直接插到生产一线,以现场管理为突破口全面提高监管效益,追求最终的安全状态,只有这样,才算落实了“两个责任主体”的安全职责。

  其次,要切实转变抓安全生产的工作方式。安全生产的各项法律法规,最终的指向是生产实践活动,安全监管的各项措施,最终目的是保障生产现场的安全可靠。

  各级安全监管部门和企业领导必须改变过去靠发文件、开会议抓安全生产工作的做法,多在强化现场安全管理上想办法、定对策,做到人往一线走,劲往一线使,把精力放在强化生产现场的安全管理上。要注重到生产实践中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检验并完善安全生产的各项管理措施,纠正安全生产制度写在纸上,挂在墙上,落实不到实际中的倾向。在检查基层安全生产工作时,既要听汇报、看文件,更要深入生产现场掌握第一手资料;既要通过监测仪器了解现场状态,更要到现场掌握直观情况,督促企业全面加强内部管理。

  再次,要规范现场监督检查工作,提高监督检查质量。现在,许多单位都明确了领导下井带班、安监人员深入现场监督检查等要求,但深入作业现场到底干什么,负有哪些职责,遇情况应当如何处理需要进一步具体化。现场监督检查的主要内容应当包括:检查企业是否履行了法定的安全生产主体责任;作业现场的安全保障措施是否到位;环境和设施设备的技术状况是否达到安全标准;现场指挥及工人是否按操作规程作业;事故隐患是否得到及时有效的整改等。要按照《安全生产法》的规定,依法做出处理决定。对现场的安全检查中,要采取不定时间、不定地点、不定路线的“三不定”检查方式,将事先通知式的安全检查,变为随机抽查及巡查,努力掌握基层真实的安全生产状况。工作中,既要重视深入现场的时间和次数,更要关注工作的深度和实际效果,防止走马观花,应付差事。树立“发现问题是能力,解决问题是成绩”的良好风气,把监督检查与跟踪问效相结合,完善隐患排查、整改、报告制度,形成了隐患治理的闭合管理机制。

  第四,要注重提高企业和职工的自我管理水平。生产现场的经常性安全管理工作最终需要企业和广大职工来完成。要以外部监督检查促进企业内部管理,在强化现场监督检查的同时,既要指出存在的问题,又要讲清有关法律法规和制度标准的要求,既要依法实施行政处罚,又要进行安全生产的宣传教育,帮助企业完善内部管理和制约机制,引导企业按有关规定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自我完善,把监管与服务有机结合。要着重从采煤、掘进、机电、运输、通风等环节明确现场管理内容、方法和步骡,突出标准化管理法和人本管理法在生产实际中的运用,从工艺管理、物流控制、设备管理、动能管理、环境管理等基础工作抓起,自我评估,自觉纠正,持续改进,实现标准化、程序化、制度化作业,形成良性有序的管理习惯和管理状态。要开展群众性安全生产活动,让每一名职工“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通过对生产作业现场的治理,对不安全、生产行为的规劝纠正,优化企业安全生产的大环境,营造良好的企业安全文化氛围。

责任编辑:刘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