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7月4日电 题:胸怀百年梦--大庆新时期"五面红旗"创新写辉煌
东北网记者 邵月明
大庆,是一片英雄辈出的土地。正是有了一代又一代的石油英雄和石油人,才有了大庆油田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英雄是员工楷模,是企业之魂,英模精神是推动大庆油田公司发展的动力。大庆油田的发展史,就是一部锤炼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的历史,就是一部高扬旗帜、传承精神、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历史。会战初期,在艰苦奋斗的环境中,造就了一支以王、马、段、薛、朱“五面红旗”为代表的石油铁军;创建百年油田的今天,又涌现出了新时期的“五面红旗”。他们是“矢志不渝的勘探尖兵”姜传金、“敢打硬仗的铁人式队长”赵传利、“勤勉务实的模范书记”权贵春、“勇攀新高的工人技师”何登龙、“执着创新的三采勇士”王宝江。他们像新老铁人一样,用对党、对事业、对理想的忠诚和执着,诠释了对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的传承和发展。
![]() |
姜传金 |
矢志不渝的勘探尖兵——姜传金
姜传金:“我的生命属于大庆,我要为石油贡献毕生。”
今年43岁的姜传金,履历很简单,自1987年从大庆石油学院地质专业毕业,就一直扎根在油田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从事油气勘探研究工作。现任勘探开发研究院勘探方法研究室课题组组长、高级工程师。先后参加和主持了21项课题研究,有10项研究成果获得局级以上奖励。在经历了患尿毒症和肾移植手术的人生磨难后,他重返工作岗位,攻克了火山岩储层准确预测的世界级难题,指导了深层天然气勘探不断取得重大突破。
能否在大庆油田找到大气田——这是几代石油人的梦想,而深层火山岩气藏预测是制约深层天然气勘探开发取得突破的“瓶颈”。这就像是在大海中寻找鱼群,找准了,一网打下去才能打到鱼。2003年初,姜传金不顾自己久病初愈的身体,通过招标大胆地承担了这一课题。从此,无论白天还是夜晚,他都在思考如何改进方法、如何设定参数,甚至连走路、吃饭时也在琢磨。通过跟踪掌握国际前沿技术,他首次将频谱成像技术引入储层预测,提出了逐步储层预测法,有效地克服了地震预测的多解性,使火山岩储层预测的可靠性和精度大大提高。
2004年,他再次挑起重担,组织开展了“火山岩储层预测技术研究及应用”攻关。与上一个项目相比,这是一个更大的难题。工作紧张时,他常常在计算机前一坐就是四五个小时,一天下来,往往累得腰酸背痛,回家后妻子一边流着眼泪给他按摩,一边心疼地对他说:“正常人也经不起这么折腾啊!”就这样,他硬是连续坚持了4个多月,终于成功地绘制出了高质量的成果剖面图,有效地解决了火山岩厚度预测难、储层相带地震表征难、物性特征定量描述难3大难题,开辟了火山岩气藏储层预测的新途径。使大庆油田储层预测技术居于世界领先地位。项目评审时,身体虚弱的姜传金拿着激光笔的手止不住地抖动,投影屏幕上的红点像火苗一样上下跳动,专家们听完他的答辩后,许多人流着泪报以热烈的掌声。
当年,姜传金利用储层预测研究成果指导部署的9口探井,火山岩预测符合率达到100%,火山岩储层厚度预测符合率在80%以上,与一般深层探井成功率均小于40%相比,仅此一项就至少节约勘探投资1.5亿元。这在我国天然气勘探史上堪称奇迹。
![]() |
赵传利 |
敢打硬仗的铁人式队长——赵传利
赵传利:“什么样的人才算‘铁人’?要比手上的茧子,更要比脑瓜里的知识。茧再厚,脸再黑,脑瓜里没道道,修不出井来,那算什么‘铁人’!”
现任井下作业分公司修井一大队107队队长的赵传利,今年42岁。1981年参加工作,始终工作在井下作业第一线,创出了油田大修队伍的“三个第一”:第一个采用侧钻井技术、第一个实施电泵井打捞、第一支进行气井施工的队伍。他对“捞、磨、铣、套、倒”等12大系列300多种工、用具,都能熟练应用。去年,他带领全队冒着生命危险,仅用40分钟就圆满完成了被称为“定时炸弹”的升深2井施工任务。
“钻井苦,油建累,又苦又累修井队”,是流传在油田上,妇孺皆知的一句话。1981年参加工作一直奋战在修井第一线的赵传利,陪伴他最多的,是艰苦。当作业工人,冬天,顶喷抢起,黏糊糊的油水劈头盖脸地往下浇;夏天,汗水、油水、泥水混在一起糊满全身。
赵传利从事井下作业20多年来,经历过许多艰难险阻,特别是2004年施工升深2井那段刻骨铭心的经历,使他对生命价值有了更深的认识。1996年投产的升深2井,由于套管腐蚀严重,周围已经产生漏气,一旦爆炸,不亚于一颗重磅“炸弹”。油田要拆除这颗“炸弹”,联系了国内几家施工单位,都不敢尝试。油田最后决定把这块“硬骨头”交给107队。
赵传利向大家宣布这个消息,并交代了任务的重要性和危险性。大家沉默了。有一个工人按捺不住了:“队长,跟你干好几年了,我们谁都没耍过熊。可这口井实在太危险了,我们撂倒了无所谓,可老爹老娘老婆孩儿咋整?”是的,干得好啥说没有,干砸了,甚至把命都搭上,咋向家人交代呀!还没等干,赵传利就感到了不同寻常的压力。他耐心地做着大家的工作:“这么多年来,我们107队打了不少漂亮仗,不凭这个,谁能把这么艰巨的任务交给咱!不错,这口井十分危险,这点危险就把我们吓跑了,以后叫人家怎么看咱107队!”停顿片刻,他说:“这样吧,大家表个态,是英雄好汉的就举个手!”话刚说完,令他没有想到的场面出现了。不论是队干部,还是刚参加工作的青工,一只只粗糙的手齐刷刷地举过头顶。那一刻,他真的感动了,为107队有这样的员工感到无比的自豪和欣慰,107队就是没有孬种!看到大家雄心勃勃的样子,赵传利做起了进一步的动员:“既然我们也是上‘战场’,立个‘军令状’咋样?”大家异口同声地说好。于是凝聚着大家决心的“军令状”出炉了:“我们保证在升深2井作业施工中,严格履行岗位职责,遵守安全操作规程,服从命令,听从指挥,保证安全、优质、高效施工,顺利完成生产施工任务!”在庄严的气氛中,他带头签上了名字:队长赵传利、书记黄志虎、副队长蒋德山……全队员工没有一个掉队。30个普通的名字,代表着30名壮士坚决完成任务的雄心!它意味着这场血与火的战斗中,哪怕搭上生命也要换回一方平安。
2004年8月6日8时40分,压井开始了,现场的人把心都提到了嗓子眼儿。时间就是生命。如果在发生井涌的一两分钟内处理不及时,地下的“气老虎”可能随时窜出,瞬间就会机毁人亡!关键时刻到了,赵传利和书记、副队长、两名班长组成“敢死队”,登上井口执行操作。周围的空气好像凝结一样,上百人的现场鸦雀无声。大家全神贯注,沉着冷静,动作协调,配合默契。仅仅用了40分钟就完成了拆、卸井口及井控安装,比平时演练足足缩短了1个多小时!重磅炸弹被拆除了,他和队员们欢呼雀跃,现场顿时成为欢乐的海洋!
成功封井后,有人问赵传利:“生死40分钟,你心里是怎么想的?”他笑着说:“就是玩命也要把它拿下。”这不由得让人想起铁人“王进喜”的那句话:“宁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
![]() |
权贵春 |
勤勉务实的模范书记——权贵春
权贵春:“当好基层党委书记,要做到‘三大’,心大、容人容事,嘴大、敢抓敢管,手大、工作不分分内分外。”
55岁的权贵春,时任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采油五厂作业大队党委书记。自1987年以来,先后担任过采油五厂机修厂党总支书记、厂党办主任、一矿党委书记、厂宣传部长等职务。2002年,被评为高级政工师。他一心想着职工群众,真心希望身边的每位同事成长进步,与他一起工作过的班子成员和基层干部,先后有20多人被提拔。他工作过的单位年年被上级评为先进,他本人14次被评为市、局级模范。
2003年初,他受命任职时,大队班子连续两年考核排名靠后,业绩指标完成情况也不好,职工中还存在着一些不良的风气,但短短两年,局面就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他靠的是什么?让我们看他的业绩:他先后提出了“当油水井保健的专家,做采油矿信赖的朋友”、“安全是最大的福利,违章是最大的隐患,平安是最大的幸福”、“靠能力上岗、靠敬业在岗、靠素质择岗”等一系列理念,探索出了以文化创新,引领企业管理行为的新路子,很好地保证了党政领导班子的团结,调动了全体职工的创新积极性。
身为企业基层党委书记,权贵春诚心尊重员工的权利,精心维护员工的利益,真心牵挂员工的困难。
一次,在前线餐点用餐时,他发现工人喜欢饭后马上喝一大碗凉水。回去后,他立即组织机关人员上网收集科学饮食知识,并汇编成小册子,分发到员工手中,以帮助工人逐步改掉顿顿大鱼大肉、炒菜放盐太多、饭后立饮一碗凉水等不良习惯。
还有这样一个镜头:老工人刘洪海的母亲去世,他老家远在农村。权贵春2时多便起床赶去吊唁,按当地习俗在老人灵柩前恭恭敬敬地磕了3个头。
工人们感动了,因为,他们此时看到的不是采油五厂作业大队的党委书记,而是一个亲如一家的兄弟。
心里时刻牵挂着员工的冷暖,晚上到偏远的油井去“蹲坑”,一心朴实地搭台子、当梯子、做嫁衣,权贵春用人格魅力把班子紧紧凝聚在一起,让员工和党委心贴着心。
权贵春没有惊天动地的业绩,却带出了一支优秀的团队。这,远比一个人的力量大得多。
![]() |
何登龙 |
勇攀新高的工人技师——何登龙
何登龙:“虽然我是一名普通工人,但只要不断地充实自己,练就一身过硬的本领,就能更好地为油田服务,为油田负责一辈子。”
从一名徒工成长为采油四厂第二油矿五队的高级技师何登龙,54岁,共产党员。他已和采油井站打了30多年交道,通过刻苦自学,先后解决各种生产难题170多项,进行技术革新59项,累计创经济效益800多万元。他编写的《更换抽油机零部件标准》,被收录到油田《采油采气工艺专业技术标准汇编》。他先后培训员工5000多人次,有85人被评为厂级技术能手,2人在石油系统技术大赛中进入前3名。
1971年,初中毕业的何登龙从甘南县农村招工来到采油四厂,当上了一名作业工。刚参加工作时,没有指定师傅,何登龙就把全队人都当成师傅,不懂就问,不会就学,很快就能单独顶岗了。日积月累,他不仅很快熟悉了采油工艺流程,还能结合地面、地下情况分析生产难题。
随着工作上接触的东西越来越多,何登龙常常感到文化知识不够用。为此,他白天有空就学,晚上和两个上学的孩子挤在一个饭桌上做习题,一学就学到深夜。邻居看到了说:“一个工人还学啥呀,不如跟我们喝点小酒,打打麻将。”但他想:“谁不愿意图个安逸,享点清福。但人活着不光为这些,企业发展需要每个人都出点力,谁都不能拖后腿,尤其作为一名党员,更要对这份荣誉负责。”经过不懈努力,他完成了成人中专学业。1992年,顺利通过全局首次选拔高级技师考试,成为全厂第一名高级技师。
2002年,他参与编写集团公司《抽油机安装工》、《采油工》、《注水泵工》教材。五人编写组中,他是惟一的工人,且负责了全部教材工作量的一半,约140万字。而早在1992年,他就编写了大庆油田第一部《更换抽油机零部件标准》,且被收入油田的《采油采气工艺专业技术标准汇编》,成为大庆给科技人员和职工立规矩的第一位工人。这些年来,他先后解决各种生产难题170多项,提合理化建议85条,进行技术革新59项,累计创造经济效益800多万元。他是大庆油田当之无愧的“学习型、知识型”工人的典范。
![]() |
王宝江 |
执着创新的三采勇士——王宝江
王宝江:“搞科研哪有不失败的,我不怕丢面子,失败了,大不了从头再来。只有敢想敢做,才能突破极限。”
采油六厂试验大队副大队长王宝江,36岁,共产党员。自1992年参加工作以来,他始终站在喇嘛甸油田这个三次采油攻关实验的最前沿,成功破解了污水注聚、凝胶体系检测等世界级技术难题,开展了“泡沫复合驱”、“形变悬浮胶体”、“两元两相驱”等聚驱后进一步提高采收率的技术研究。他研制的“凝胶高压恒温流动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填补了国际凝胶体系检测领域的空白。他发明的“用污水代替清水配制聚合物”的方法,仅44口井就提高采收率4.58个百分点,多创效3亿多元。他单独或与他人合作发表论文35篇,其中9篇获一等奖,十余项科研成果填补了国内外空白。2004年,他被油田公司破格命名为“油气田开发专家”。大庆人称他是“挑战难点和极限”的勇士。
清水用量大,污水处理难,是聚合物驱油必须解决又极难解决的问题。当年,仅喇嘛甸北东块一个区块,最多时每天就要用掉2万方清水,生产常因缺水而停注,采出来的污水又使环保面临相当大的压力。如果能用污水代替清水,实现水资源的循环利用,就能创造出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国际上没有先例,聚合物驱油理论不认可,想法一经提出便遭质疑,王宝江凭着自己精心学习研究的理论基础,据理力争。王宝江说:“我坚信,一定存在成功的可能。”
项目获得批准,王宝江还没过完蜜月。他把行李搬到实验室,白天实验,晚上分析。亲朋好友见王宝江整天不回家,以为他们两口子闹了什么别扭,跑到单位来问个究竟,差点闹出大笑话。
前不久,公司专家组对这项技术进行了鉴定,被评为科技进步一等奖。该技术应用后,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都非常可观。仅试验区的44口井就比清水对比区多提高采收率4.58个百分点,多创效3个亿,仅喇嘛甸油田,年利用污水就达700多万吨,成为当今世界规模最大的污水治理示范区。目前,这项技术现已推广到6个采油厂,被认为是“聚合物驱油的革命性措施”。
如今,喇嘛甸油田在三次采油上,已经形成了“基础研究点状突破、应用研究面上拓展、对策研究链式推进”的布局,探索了“先调剖、后分层,先高速、后低速,高粘度、低速度”的聚驱开发模式,支撑起采油六厂原油产量的“半壁江山”,并成为油田可持续发展的有力支撑。这里面,融入了王宝江和同事们的心血,体现了他们不懈的努力和追求。
在油田,不仅仅有“五面红旗”,还有许多知名或不知名的英雄,正是他们以血肉之躯,鼎力撑起了油田发展的脊梁。创建百年油田,需要不竭的人才,更需要不朽的精神。会战时期“五面红旗”光芒四射,如今,油田公司“五面红旗”正在高高飘扬,在“红旗”交相辉映之下,还有更多的石油赤子在辛勤耕耘、默默奉献。正是有了这样的建设者,大庆油田的发展新篇才得以续写,百年油田的梦想才可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