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7月5日电 近日,记者来到哈拉海农场采访,到处是机声隆隆,农场职工们忙碌的身影,在追赶着夏日匆匆的脚步,新农村建设一片红红火火。
户补贴5000元建107幢职工住房
在场部的住宅规划区里,勘测人员在操作仪器放尺划线,大型挖掘机紧张地工作着,到今年秋天,这里107幢新房将拔地而起。看着手中的蓝图,农场场长刘海生异常欣喜:“今年按照新农村建设规划,我们投资440万元,建设现代化职工住宅小区一处,总建筑面积6000平方米,进一步改善职工居住条件,让这些住了几十年土坯房的职工,搬进漂漂亮亮的新瓦房,过上幸福舒心的生活。
即将搬出住了几代人土坯房的职工们,脸上写满了笑意,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为加快城镇环境建设步伐,农场为每户职工建房补贴5000元,对那些住不起新房的五保户、残病人,贫困家庭,给予特殊照顾,为他们解决免费居住的小区新房。3年时间,全部完成场直地区土坯房拆迁改建工作,使场部职工居住条件从根本上得到改善。
政策优惠水稻面积增加150%
在连成片的水田里,几十名职工正从拖拉机上卸下刚刚从温室里拉来的秧苗。为职工增收拓宽渠道,农场加大水稻开发力度,他们采取地费下打租、补贴开发费用、增加资金扶持等优惠政策,扶持水稻规模种植,大大激发了职工种植水稻积极性,水稻面积快速增加。今年农场水稻面积达到4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27%,比上年增加150%,远近闻名的“哈拉海”品牌大米,成为这里的品牌产业、生态产业和黄金产业。
农场还帮助种植户引进水稻种植新技术、水稻种植能手,选择统一的优良品种,在保证市场份额和食用口感的同时,更要生态环保,实现全程无公害环保生产。来自吉林省永吉县的插秧女工金银花高兴地说:“这里的土地肥,环境好,我们每天在这里打工能收入七八十元,秋天的水稻现在就有人来订购了。”
引龙头带动各业大发展
为搞好新农村建设,进一步增加职工的收入,哈拉海农场采取项目引进、示范带动、强化服务、科技扶持等多种方式,加大水稻、葵花、万寿菊等高效作物种植面积增加,产业结构优化,职工收入大幅度提高。农场与九三种业集团合作,推行玉米制种项目,建立玉米制种基地1800亩。葵花种植在去年3.8万亩基础上,今年推进扩大面积,借助科研部门力量,引进葵花优良品种,葵花良种率达到60%以上,2年时间全部实现品种优化,亩效益达到300元以上。
在一字排开的39栋大棚里,近500万株绿油油的万寿菊幼苗长势喜人。今年,农场和万寿菊收购厂家增加科技投入,提升育苗技术,优化秧苗品种,让职工通过发展万寿菊产业,多渠道增加收入。今年全场万寿菊面积达到4000亩,每亩效益可达500元到700元,金灿灿的万寿菊,成为了带动职工致富的高效产业。
农场还借助“哈拉海湿地”资源优势,加快旅游业发展。他们聘请专家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分区治理,进一步退耕还湿、退耕还林,优化湿地生态环境。在不久的将来,水上漂流、草上漂流,赶着爬犁草上行的特色旅游,将展现在人们面前,原始又现代的旅游农场田园生活,会让人们体会到人与大自然的别样亲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