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7月6日电 哈尔滨工程大学学生许国兵是幸运的,因为有了阿城电视台记者阎阿红姐姐捐献的眼角膜,他明年即将完成学业,并将供职于著名的大亚湾核电站。
昨天记者在省眼库了解到,尽管自愿捐献眼角膜的签约者多达8000人,但目前实现捐献者还不到10人。重要原因是自愿签约者虽多,但多为年轻学子,对于全省10000多名等待移植的盲人来说,“远水难解近渴”。
这“远水”显然不是指距离上的,而是时间上的。据省眼库主任、哈医大一院附属眼科分院院长刘平教授介绍,眼库自1998年成立以来,共与近8000人签订了自愿捐献眼角膜协议,其中年龄最小的7岁,最大的80多岁。这8000名签约者中,包括哈医大、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阿城师专等几个大专院校的7000多学子,来自社会其他方面的签约者才几百人。由于签约者组成较单一,目前眼角膜库存量为零,很多眼盲患者只有长期等待。至今几个实现捐献愿望的几乎都是恶性肿瘤患者,年龄至少50多岁。
日前,一位得了急性白血病的下岗女工,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决定死后无私地将眼角膜捐献给需要的人。在与之签约后,省眼库专家马上联系了一名年轻盲患,年轻人对光明的未来充满了希望。然而,经哈尔滨市血液病专家精心治疗,这位患者的病情得到控制和明显好转,年轻盲人的希望再次陷入无期。这是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一个真实故事。据统计,全省共有因角膜病致盲的患者20000多,其中一半以上只有通过眼角膜移植才能重见光明。
作为省政协委员,刘平日前提交了一份关于为捐献眼角膜立法的提案。提案中调查,国外很多国家都已为眼角膜捐献立法。与黑龙江省眼库零库存相比,美国眼库眼角膜存量非常多,每年可以令20000多盲人重见光明,因为存量多,甚至过期的眼角膜不得不扔掉。斯里兰卡还建立了国际眼库,捐献的眼角膜不但可为国人提供帮助,还可以免费提供给其他国家的盲人。刘平建议,黑龙江省是否也可以制定一部地方性法规,如规定申办驾照者要签订死后捐献眼角膜的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