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政务·政策  >  政务
搜 索
虎头要塞二战终结地
2006-07-08 05:33:13 来源:东北网-黑龙江晨报  作者:印蕾 刘姝媛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采访小组走进虎头要塞博物馆
  东北网7月8日电 69年前的7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全面侵华战争;61年前,和平的号角在这里吹响,这个被侵华日军号称的“东方马其诺”,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最终结束的战场——这就是无数中国劳工用血肉之躯筑成的虎头要塞。虎头,黑龙江省虎林市的一个边陲小镇,因这个要塞声名远扬。“三千里北疆话国防”采访组成员7日走进虎头要塞。本打算请边防战士帮助我们寻找劳工幸存者,遗憾的是,唯一一位幸存者如今身患重病躺在医院。带着思索,采访组成员来到侵华日军虎头要塞博物馆,走进长达10余公里的隧道,找寻历史的遗迹。

  “东方马其诺”攻苏“桥头堡”

  边陲小镇虎头,坐落在完达山的余脉虎头山上,面临乌苏里江,与俄罗斯的伊曼市隔江相望。二战中,一直是兵家必争的军事重地。1933年日军侵占虎头后,便在这里驻扎重兵,秘密修建虎头地下要塞。

  要塞规模庞大,主要由猛虎山、虎北山、虎东山、虎西山和虎啸山等五个阵地组成,要塞里面结构复杂,各要塞地下交通壕曲折数十公里,沟通各个主要阵地;其内部五脏俱全,成直角走向的几个大曲廊联络地下深处的指挥室、士兵休息室、伙房、浴池、粮米库、弹药库、发电所等。在要塞工程外围,筑有野战工事和飞机场。

  虎头要塞的军事战略地位极其重要,它恰好扼着苏联哈巴洛夫斯克和符拉迪沃斯托克间铁路的咽喉。从1934年开始,日军为进攻苏联而秘密在该地区修筑大规模的军事要塞工程,史称“虎头要塞”。

  迟到十一天的战争终结

  1945年8月8日,苏联对日宣战。第二天苏军就对虎头要塞发动了猛攻。

  8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但虎头要塞的日军负隅顽抗。据幸存劳工回忆,8月18日那天下午,先前被苏军抓获的日本人毛利被苏军派往日军阵地劝降,被驻守要塞的日军司令官抽出佩刀劈成了两半。1945年8月26日15时30分,虎头日军守备队仅剩的53名官兵被苏军活捉,第二次世界大战,终于在虎头落下帷幕,这次战斗整整比二战结束的时间拖后了11天。

  要塞惨夺十万中国劳工性命

  有资料记载,日军为了修建这个战争机器,动用了十几万劳工。“七·七”事变以前,这些劳工主要来自关内的山东地区;“七·七”事变以后,大量中国战俘被征发奴役,强制从事虎头要塞工事的修筑。

  令人愤慨的是,当年这些劳工受到的是非人待遇,常年营养不良和超强度的体力劳动,使得劳工们大批死亡。死亡的劳工一般直接弃尸荒野或者挖坑埋掉。不断有劳工死亡,不断有新的劳工运抵。要塞修成以后,日军竟然假意请劳工喝酒庆功,最后用重机枪把他们射杀。

  走出要塞,六十多年前那场战争的喧嚣和惨死的同胞深深震撼着我们的心灵。陪同我们参观的边防战士对我们说,和平的号角在这里吹响,但我们不会放松警惕,守好祖国北大门,保家卫国是我们的责任。在采访组成员心中,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是我们共同的责任。

  

责任编辑:焦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