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7月9日电 日前,爱辉区四嘉子乡大乌斯力村俱乐部内,刚刚谢幕的文化大院演员们向原文化站站长曹文明深情地道白:“曹老师,我们又有新乐器了,你看见了吗?曹老师,我们又举行文艺汇演了,你听见了吗?”
然而,长眠在九泉之下的曹老师永远也听不见,他离开这片热土已20个月了。
而乡亲们却分明感到他没有走,他修好的乐器还在鸣奏着,他创作的歌曲还在传唱着,他编导的节目还在上演着……
(一)
四嘉子乡距市区8公里,上个世纪九十年代,随着家庭联产承包制的落实,农机具的普及,农民生活大为改观,农民闲暇时间越来越多。农闲时,一些农民聚在一起侃大山,喝大酒,砌“长城”,玩纸牌,封建迷信有所抬头。
当时,乡文化站站长曹文明坐不住了,衡量农村富裕的标准,不仅仅是修几条路,建几座房,而是提高农民文化素质和道德水准,一定要把农民从酒桌、牌桌上拉下来。
他走村串户,了解到农民热切期盼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
文化活动如何搞,钱从哪里来,节目如何排练,演员谁来培训,服装、道具谁解决?
一个个难题,如同大山横亘他面前。曹文明没有气馁,他先从培训文艺骨干入手,在文化部门的支持下,先后办了音乐班、舞蹈班、美术班、乐器班,培养了180多名文艺骨干。
虽说乡村文艺汇演每年举办几次,但农民们觉得不解渴。
1998年,曹文明在卡伦山村,发现几个村民聚在一起吹弹拉唱,自娱自乐,他灵机一动,能否组建个农民乐队?
他的想法赢得一片赞同声。经多方努力,四嘉子乡第一支农民乐队闪亮登场,悠扬的乐曲奏响在金色田野上,乐队到各村巡演,许多年青人成了追星一族。
2000年,全乡6个村均成立了文化大院,大院各具特色,卡伦山以铜管乐队取胜,大乌斯力以歌舞见长,小乌斯力以满族秧歌为主,五道沟以快板、小品先声夺人。
2000年,四嘉子乡一跃成为全省先进文化乡。
(二)
文化大院演出活动频繁,汇演、巡演、义演,农民自办文化,然而,面临经费不足、场地紧张、乐器短缺、人员艺术功底薄、缺少农村题材的文化产品五大难题。
曹文明与各级领导协商,多方争取资金。
场地紧张,天气转暖,他们就在露天演出,天当幕、地为台,天气转凉,他们就化整为零,在农家的炕头、学校校舍演出。
没有乐器,曹文明四处化缘。他听说爱辉区文化馆淘汰一批乐器,他乐颠颠全抱了回来,经他一番“手术”,乐器旧貌换新颜。
(三)
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促进了农村各项事业的开展。
文化大院尽情讴歌改革开放的成就,宣传党的方针政策,赞美农村新人新事,倡导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
《三个代表好》、《这样的社会主义谁不夸》、《文化大院就是好》等曲艺节目,内容健康、催人奋进。
小乌斯力、卡伦山村干部介绍:文化大院火了,赌博、酗酒的少了,社会治安好了。
文化活动推动了精神文明建设,如今,全乡5个村都是文明村,其中省级文明村1个,市级文明村2个,区级文明村2个。
(四)
2001年,小乌斯力村的满族秧歌进城打擂,与江畔秧歌队同场竞技,夜幕下的黑龙江公园人头攒动,两支秧歌劲旅各展风采,一时间,掌声如潮。
“幕后”的曹文明大汗淋漓,心区疼痛,头晕目眩。人们哪里知道,把欢乐带给人们的曹老师,此时正忍受着巨大的痛苦。他身患高血压、小肠疝气、冠心病已多年。
人们发现他有个“怪癖”,无论多累,很少坐沙发,因他小肠疝气,每每腹部下坠,疼痛难忍,他就自制3个钢带,卡在腰部,久而久之,腹部被磨得血肉模糊,去世时,人们才发现,他腹部患处已呈黑紫色。
曹文明患高血压,有次头痛难忍,去卫生所一查:高压220,医生嗔怒道:你不要命了,赶紧卧床休息。
为了创作,他常常熬夜,有时头痛发作,他就靠去痛片止痛,最初,一天一次,一次一片,最后,发展到每天吃三四次,每次二三片,严重超量。
他深知,过量服药,对身体有害无益,可为了心爱的文化事业,他宁愿透支生命。
(五)
2001年5月,他退休回家。有人半开玩笑地说:曹老师,这回你该发大财了。曹文明毕业于黑河师范艺术班,他创作的国画《李时珍》、《山水》分别被编入《跨世纪著名书画家经典》、《中国现代艺术人才大集》。他会摄像、摄影、喜欢吹拉弹唱,擅长美术装潢,他退休后,爱辉、北安、嫩江等地文化企业与他联系,请他“出山”,月薪千元左右。
曹老师妻子没工作,两个孩子均待业,钱,对这个家庭来说,实在太重要了。
这时,长辽山文化大院捎来一封信:曹老师,文化大院离不开你,你走了,谁给我们辅导?
曹文明看了为之动容,他说:哪也不去了,把余生献给文化大院了。
他退休不离岗,工资未涨,车费却不少,他因多病,下村辅导必乘车,车费自掏腰包。
退休不久,他冠心病复发,卧床40天,病体未愈,他就张罗着筹办庆祝建党80周年文艺汇演。妻子急了,将之“软禁”,曹文明长吁短叹,茶饭不思,无奈,妻子只好放行。
曹文明和乡党委办一连忙乎了20多天,他奔波于各“大院”,又是组织者,编导,又是乐手。
汇演盛况空前,临时剧场被挤得水泄不通,连窗外都站满了人,原定演4个小时,可一连演了8个小时,尽管观众饿着肚子,但无一离场,谢幕后,仍余兴未尽。
他退休3年,带病组织了近百场农民汇演,文化大院唱响了金色田野,唱红了周末大舞台。
(六)
初夕之夜,阖家团圆,家人已记不清,他有多少个春节没与家人团圆了。
春节,是各大院演出的旺季,他奔波于各“大院”。在大乌斯力村辅导节目,突然双腿发软,虚汗不止。众人忙将他扶到炕上,一会工夫,枕头都被他的汗水湿透了。
有人劝他,何必这么玩命,歇歇吧,他动情地说:正因为我有病,才要抓紧……
2004年5月,爱辉区举办首届农民汇演,曹文明更忙了。
5月23日,他发病的前3天,他一大早就爬起来学写乐谱,5点多,五道沟村村民关斌忠来电话,提醒他说:“今天,是你56岁生日,我打了江鱼,一会过去。”
曹文明吃力地“哦”了一声,对方听出他声音异样,忙问:“怎么了?”他说:“头有点疼,太忙,过生日,免了吧!”
当天,各村演员集中排练,曹文明发现器乐合奏《金蛇狂舞》略有不足,他连听几遍,决定加个鼓手。新鼓手从未摸过鼓槌,曹文明手把手地教,一上午鼓手出徒了。
中午,他们匆匆扒拉一口饭,便在曹老师“再来一遍”的催促声中开练。
25日,曹文明中午仍未回家,妻子不放心,抱着外孙来看老曹,孩子舞扎着小手扑向外公,曹文明挥挥手,太忙了,快回去。
下午,排练器乐合奏《喜洋洋》,吹唢呐的党员缺席,曹文明“替补”,吹着吹着,他面如红纸,青筋毕露,可他仍一遍遍地重复:再来一遍……
几小时后,他脑干出血,此时,距汇演仅有8小时。
(七)
5月26日,爱辉区首届农民汇演拉开序幕,当报幕员噙着热泪,用颤抖的声音公布了这个不幸的消息,一曲《精忠报国》催人泪下。
四嘉子乡演员眼含热泪,相互叮嘱:好好演,曹老师在看着我们。台上,他们强忍悲痛,且歌且舞,幕后,他们热泪横流。
此时,曹文明已陷入昏迷中,他给世人最后一句话:“稿子在兜里,再来(练)一遍。”
“曹老师,我们获奖了,在首届爱辉区农民文艺汇演中,设5个一等奖,四嘉子乡连夺三个。”
曹老师的爱人哭干了眼泪,结婚30年,丈夫许诺,待生活好了,领她去哈尔滨旅游,让她坐一次火车。如今,她与爱人阴阳两隔。
曹文明没有惊天动地的伟业,没有留下豪言壮语,他用信念写下了不朽的篇章。
去年9月,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做出向曹文明同志学习的决定。
一个学习曹文明的热潮在龙江大地蓬勃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