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社会万象  >  民生
搜 索
力担责任解民难 哈尔滨市再就业招聘大集十年综述(上)
2006-07-10 09:13:46 来源:东北网-哈尔滨日报  作者:王贺临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7月10日电 题:力担责任解民难 哈尔滨市再就业招聘大集十年综述

  有一种事业,叫责任;有一种信念,叫执著;有一种精神,叫合力。十易寒暑,哈尔滨市再就业招聘大集为此作证。

  “解决一人就业,就可以改变一个家庭的命运。”秉承这一人本理念,8日,哈尔滨市第十届再就业招聘大集再创规模、成效新纪录:776家用工单位参加、38676人签订意向性用工协议。至此,哈尔滨市再就业招聘大集已连续成功举办10届,先后组织5000余家用工单位,共有80多万人次求职者参加大集,23万名下岗职工和待业人员签订了用工协议。

  责任大集:

  开媒体组织再就业大集先河

  招聘大集的创始源于主办方的社会责任感,其中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据主办单位介绍,1997年正值企业改制高峰期,大批分流下岗的职工需要安置,再就业工作时间紧、压力大、任务重,而当时劳动力市场的发展远远跟不上再就业工作需要。一是各用工单位或中介多是散兵游勇式招聘,小打小闹,不成规模,缺少社会影响力;其次,当时的劳动力中介市场不规范,再就业渠道不畅通,黑中介为谋利坑害求职者或用工单位的事件时有发生。

  党和政府想的,群众盼的,就是我们要干的。为政府分忧,为百姓解难,哈尔滨日报报业集团开始辟出专门版面免费发布再就业公益广告、免费发布用工信息。此义举,在全国平面媒体中是第一家。同时,哈尔滨日报报业集团发起,与市人事局、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市总工会、团市委、市妇联、哈尔滨开发区、市城管局等7家单位联手,1997年6月6日,首届哈尔滨市再就业招聘大集开集。

  “我从来没参加过那么大规模的招聘大集。”亿阳集团的曹经理对参加第一届招聘大集的情景记忆犹新。他说,当时他们急需一批高素质的科技人才,没想到在招聘大集上一下子招到了公司急需的人才。

  央视对首届哈尔滨市再就业招聘大集进行了报道并评价:由媒体力担社会责任组织再就业招聘大集在国内尚属首创,一个城市8个部门联手共同推进的招聘大集也是不多见的。

  “八部门切实围绕中心工作、发挥各自优势进行资源整合,使招聘大集成为全社会都赞成的好事。这种好事还要多办、办好。”市委常委、副市长王世华充分肯定招聘大集主办单位的贡献。

  目标一致、各尽其力,社会责任体现在10年招聘大集组织工作始终。

  公益大集:

  营造关心再就业社会氛围

  不收企业一分钱,不收求职者一分钱。再就业招聘大集从一开始就定位于公益事业。一切为了再就业工程,张扬起一面爱心旗帜:十届招聘大集,公安部门放弃休息维持秩序;城管部门免费开放公园,为大集提供场地;党报媒体对大集全程跟踪报道,拿出专刊免费发布用工信息;主办单位每年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全力为用工单位和求职者当好“服务员”……招聘大集已成“再就业公益日”,其意义不仅在于招聘本身,更在于营造起全社会都来关心再就业工程的浓厚氛围。

  标志大集:

  引领劳动力中介市场成熟完善

  招聘大集在自身不断壮大的同时,也带动了哈尔滨市劳动力中介市场的成熟完善。

  10年前,哈尔滨市有大小职业中介上千家。大浪淘沙,如今存活下来的只有不到半数,但比信誉、比品牌、比规模已成行业新风。其中经过招聘大集历练的职业中介以各自特色成为行业龙头,如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以高级技工和“4050”人员为招聘重点;市妇联就业中心为女职工再就业提供有力支持,突出家政服务;哈开发区以招聘高层次知识型人才为特色。

  经过10年的积累和探索,再就业招聘大集不仅以自身的号召力和影响力,成为哈尔滨市再就业工程的标志性品牌,而且开创出一条再就业的新模式。在招聘大集的带动下,哈尔滨市形成了面向下岗职工为主的多层次再就业市场。这是个以市场为中心,以政府为主导,有宽松的政策,有畅通的信息,有对位的培训,有完善有序的市场。通过招聘大集等一系列活动和举措,再就业这一社会难题得到了有效化解,而且成为推动城市发展的重要力量。

  务实大集:

  催生再就业工程长效机制

  招聘大集作为劳动力市场的风向标,反映出的问题总逃不过主办方的“慧眼”。他们将这些问题及时发布传递给求职者,引导以市场为导向的择业规划。面对新形势,哈尔滨市目前再就业培训基地增加到9所,开设烹饪、微机、市场营销、装潢等十余个专业,培训基地为每个自愿报名的下岗职工提供一次免费培训的机会;创业培训也开展得红红火火,复合型、创业型人才成为就业亮点。

  紧紧围绕政府的再就业工作难点、重点,招聘大集从最初的重规模、造声势逐渐向求实效演变,力求推进解决再就业工作中的突出问题:从吸引外地企业参与招聘到解决技工岗位、营销岗位供需矛盾,从围绕“4050”问题寻求突破到配合老工业基地改造发起技能培训,招聘大集始终在用工单位与求职者中铺路架桥,在传递岗位供求信息中不断引导用工、择业取向,从而实现人才、岗位的良性循环流动,增强下岗职工和待业人员的职业竞争能力,建立起再就业工程的长效机制。

责任编辑:朱丹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