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7月11日电 近日,记者采访时注意到,为了供养大学生,一些家长正背负着极重的生活负担,而其子女每月的花销却在千元以上,铺张浪费现象十分严重。
7月2日晚,牡丹江市某超市肉摊售货员小声对记者说,“为了省钱供儿子,每到超市快关门时,她就会来‘划拉’几毛钱的零碎肉 油吃。”顺着售货员的目光,记者看见一位母亲。
在和记者攀谈中,记者了解到,为了供上大学的儿子,这位母亲与丈夫已经两年没吃过豆油了,这8毛钱的碎肉是两人一周的“油水”。
这位母亲讲,儿子在武汉某大学读二年级,每年学费、宿费等交费数额在1.7万元左右,每月生活需要800元到1000元之间,而早年下岗的她与病退在家的丈夫每月的水电费、生活费最高额仅是100元,平均一天3.3元、一人1.6元。为了筹措儿子的学费和每月的生活费,她和体弱多病的丈夫几乎绞尽了脑汁,恨不得将一分钱“掰成几瓣花”。
在这位母亲的家庭账单上有着如下的收支记录:
收入:
丈夫退休金每月470元,白天在街头修自行车月收入800元左右,晚上做更夫月收入300元;
自己为某户家庭做早晚两餐月收入300元,中午再到“小饭桌”打工月收入150元;
将西一条路京桃园小区的一室半住宅以季费1000元的价格出租。
支出:
月攒儿子学费1400元;
月付儿子生活费800元;
月付自己的养老保险等费用120元;
余款为两人的生活费。
这位母亲还告诉记者,因为忙着打工,她的一日三餐处于“早晨不吃晚上混,全靠中午这一顿”的状态。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很多这种情况。与此同时,记者看到许多穿名牌、吃饭店、配手机、校外租房、进出网吧等娱乐场所的大学生们,强烈的反差令人心颤。
牡丹江市某院校大三学生张某的父母都是普通工人,月收入仅在600元左右,为了支付儿子的学费、生活费,张某的母亲每天下班之后就到早晚市场上做“小买卖”,父亲则到果菜城去卸货。他们那每学期都要补考的大学生儿子却在校外租着单元房,穿着“耐克、阿迪”,搂着女友看电影,看一场电影的花费都在80元左右。张某的同学李某的父母都是农民,每年辛苦耕种土地的收入仅有9000余元,借着外债供女儿上大学的他们同样不知道,女儿配置手机、电脑后,开始了不分昼夜地聊天、“网游”……
记者手记
记者在牡丹江市的几所高等院校了解到,目前高校学生的支出主要集中在每年万元左右的学费、数百元的宿费和生活费上,宿费年费用在500元至800元之间,月生活费平均水平女生在500元左右,男生则在800元左右,这些支出基本上等于或高于牡市普通家庭年收入的全部。采访中,大部分学生对自己与父母的生活支出数额存在差异表示认同,但他们并不觉得有什么不妥,在他们看来:“上大学就得花钱呀?”
牡丹江师院教育系的一位专家指出,大学生高消费现象日益突出的原因很多,学生本人、家庭、学校、社会应该充分认识这一现象的危害,避免错误的消费观念加重家庭负担,影响校园风气,诱发社会问题,在全社会各方面都需努力的前提下,家长对学生的教育及学校对学生的约束应该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