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据2001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数字显示,全国共有赫哲族人4600多人,是全国最小的民族,大部分居住在我省的同江、饶河、抚远等市县境内。同江市街津口赫哲族乡是全国四处赫哲族聚居地之一。
来到街津口乡赫哲民族文化村,我们便看到了典型的赫哲族建筑——木克楞。走进文化村,同样是木克楞建筑的赫哲展览馆里,赫哲人渔猎生产使用的工具、赫哲人捕获的各种野兽及兽皮制品、民族文艺、民族歌舞的实物和影像资料让我们对赫哲人的生活习俗、文化艺术有了进一步的感性认识。坐落于室外的一根椴木雕成的图腾柱,刻画了熊、虎、鹿、鹰等多种动物,展示了赫哲族的宗教信仰。
追根溯源说赫哲
据史料记载,赫哲族可追溯到6000多年前的密山新开流时期,在先秦时称肃慎、汉魏时称挹娄,南北朝时称勿吉,隋唐时称黑水靺鞨,元明清时称女真。赫哲名字的由来首先是在康熙二年(1662年)的《清实录》上记载并得以传承。现在,全国共有赫哲族聚居地四处,分别是同江市街津口赫哲族乡和八岔赫哲族乡、饶河县四排赫哲族乡、佳木斯敖其镇的敖其村。
由于历史原因,赫哲族是个跨国民族,在俄罗斯境内有赫哲族人口2万余人,当地人称他们为那乃人。他们的民族历史、民族语言、宗教礼仪、歌曲舞蹈、衣着服饰、民风民俗和我国赫哲族都具有北方内陆渔猎民族生产生活特色。
衣食住行话赫哲
捕鱼和狩猎是赫哲人衣食的主要来源。赫哲族人喜爱吃鱼,尤其喜爱吃生鱼。这一习俗沿袭至今,显示了这个民族与其他民族不同的特点。赫哲族人一向以杀生鱼为敬。
不仅以鱼肉、兽肉为食,赫哲族人穿的衣服也多半是用鱼皮、狍皮和鹿皮制成。男子大多穿大襟式狍皮大衣,衣襟上缀两排用鲶鱼骨做的纽扣,女子多穿鱼皮或鹿皮长衣,式样很像旗袍。男女都穿鱼皮套裤以及狍皮、鹿皮和鱼皮制的鞋子。用鱼皮做衣服也是赫哲族妇女的一大特长。故历史上赫哲人又被称为“鱼皮部”。
在居住上,赫哲人住永久性房屋木刻楞、拉合辫子草正房和临时的房屋撮罗安口(尖顶窝棚),胡如布(地窨子),阔布如安口(圆顶窝棚)。
狗拉雪橇是赫哲人主要的交通工具。经过训练的狗,每只可拉70公斤左右,日行100公里至150公里。狗是赫哲人的好帮手,在运输、狩猎、看家、保护主人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故历史上赫哲人又被称为“使犬部”。
时代发展至今,赫哲族人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也在发生着变化,在街津口乡,赫哲人住进了宽敞的新居,种地、发展旅游事业,过上幸福生活的赫哲人正和其他兄弟民族一样向着小康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