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7月17日电 花1800元淘回的宝贝竟然是赝品。15日,故宫博物院研究员、古陶瓷鉴定家叶佩兰和著名书画鉴定家许忠陵咨询鉴定会在黑龙江银通拍卖行举行,几十位收藏爱好者带来百余件藏品请专家鉴宝。经初步鉴定,在被抽鉴的藏品中,仅有几件是明清真品,绝大多数是赝品。
古玩行话充溢鉴宝室
一大早,两名鉴宝专家还未出现,拍卖行鉴宝室里已聚集了一群收藏爱好者。他们在交流“溜宝”、“掌眼”、“拣货”、“同治彩”、“老年斑”,外行人根本听不懂。
收藏爱好者郑国忠向记者解释,逛古玩市场叫“溜宝”,专家给辨别真伪叫“掌眼”,便宜买个好东西叫“拣货”、“拣天漏”,买个假货叫“打眼”,而“同治彩”、“老年斑”都是对不同色泽瓷器的内行叫法。
一千八淘来假《江南春图》
许忠陵说,近几年黑龙江古玩收藏热不断升温,经常有玩家拿着藏品到北京请专家鉴定,但受古玩经验和鉴赏水平的限制,不少玩家花高价买了赝品。
经过工作人员初步筛选,20余件藏品有幸被专家鉴赏。藏友们拿着淘来的宝贝,首先问:“您看我这是哪年的玩意儿?”一位从去年开始玩古玩的藏友一下子拿出了文徵明无骨扇面、邹一桂的《猫》、梅清山水画等三四样玩意儿,其中绝大多数是以几百元的低价淘来的。经过专家仔细鉴别,认定基本都是晚清或民国时期仿造的。藏友不甘心,又拿出了花1800元买来的文徵明《江南春图》,专家听了笑着说:“别说一千八,如果是真的,三四万也下不来”,经鉴定那张画是赝品。一位收藏者拿出了用高科技“荧光能谱仪”检测过的瓷器及检测报告,经专家鉴定,认为其藏品为仿制品。
气味不对也是赝品
一幅祝枝山的书法作品,专家对几个部分瞄上几眼就认定是仿的,“首先,书写风格不对,功力也没到一定层次,纸张很新说明年代不是很久远,气味也不对,落款的图章就更不对了。”有几位藏友拿来多卷《康熙字典》、《明清新集》、古籍医书等线装善本,经专家鉴定,这些都不是手善本,而是印制的。许忠陵说,制作比较精良的可能是木板印刷,这在过去很普遍,有时印刷的善本为了便于百姓携带制作得很小巧,类似于现在的口袋书。
据许忠陵介绍,书画作品的真伪应从纸绢、装潢、印章、题跋等几个方面入手。打眼一看,一个赝品的主要毛病也出在这几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