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7月17日电 在省军区驻萝北县边防某部,有一座特殊的“军营”。说它特殊,是因为这里处处充满军营的氛围特点,而“军营”的主人却不是军人,是一个个从天南地北千里迢迢随军到边关、却又远离丈夫无缘的边防某部99名随军军属。她们就是被誉为“99朵玫瑰”的军嫂们。
这些军嫂中,有被总政治部、民政部评选为“边(海)防优秀军人妻子”、授予金质奖章、曾受到过军委领导接见的好军嫂塔兰芳,有多次被部队树为“十佳军嫂”的好军嫂杨敏、杜丽华……她们战胜了常人难以忍受的艰难困苦,作出了一般人难以承受的牺牲,把赤诚的爱献给了丈夫,把挚热的情无私地洒在了边防,用实际行动谱写出了一首首催人泪下的奉献之歌。
牵挂国防的“铁臂膀”
做军嫂难,做一名边防军嫂更难。她们为圆一个梦,饱尝了几多苦涩,付出了几多艰辛。
在福兴边防站,只要有人讲起原指导员杨友金家属郭乃慧的故事,都会热泪盈眶。1998年秋天,时任指导员的杨友金,因工作忙一直未能回老家探亲,怀孕5个月的妻子千里迢迢从河南老家来到偏远的边防站。看到连队官兵整天忙碌的情景,她禁不住也忙碌开了,帮战士洗衣、做被……在一次劳动中,不幸发生了,她突然出现流产迹象,进而大出血。因连队地势偏远,交通不便,离最近的医院也有50公里,她被送到医院时,因流血过多,生命垂危。万幸的是,经过24小时的抢救,大人脱离了生命危险,孩子却永远地离他们而去。
都说每一个成功男人身后,必定有一个不平凡的女人。这个人不是他的母亲,便是他的妻子。是的,在每一个边防军人荣誉的背后,都有一位质朴的好军嫂为他付出了太多太多,而得到的又太少太少,她们在全身心地铸造另一种辉煌。
与夫比翼的“铁娘子”
新时期的边关军嫂已不满足于在家围着锅台转,带好孩子孝敬父母,充当“贤妻良母”型的军嫂,开始从家庭走向社会。她们刻苦学习,不断“充电”,与丈夫“比翼齐飞”。
在这些军嫂之中,有的竞争独立意识强,擅长经营之道,是年收入上万的商海“弄潮儿”;有的是法官、警察,熟知法律知识,善于处理问题、调解矛盾;有的曾是裁剪缝纫师、微机打字员;有的是光荣的人民教师等。应时而动,她们自发成立的“家属委员会”,充分发挥其自身的优长,相继办起了电脑、裁剪夜校班,举办了法律、公关知识讲座。在部队党委的支持下,她们还先后从地方聘请了财会、烹饪、微机、家电维修等专业老师,每年举办下岗军嫂再就业培训班,帮下岗军嫂实现了再就业。
组干股长雷义家属欧世凤是本科生,随军前是一名中学老师,1999年随军后无工作。但她不气馁,边求职边学习,自修了计算机、外语专业,通过努力,获得了计算机国家三级、外语国家四级学历证书。在参与驻地中学应聘竞争中,她脱颖而出,被驻地中学优先录用,并在参加地方教育部门公务考核中,成绩名列全县第一。
确实像一首歌所唱,“军功章里有我的一半,也有你的一半”。每个军人的家庭都连着国防,枚枚军功章都有着边防军人妻子的一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