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社会万象  >  民生
搜 索
优势突出 吃苦耐劳 农民工已是城市发展主力军
2006-07-18 05:59:31 来源:东北网-黑龙江晨报  作者:刘姝媛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7月18日电 农民工,这是一个令人敏感而又感慨颇多的词。我们有太多的理由想了解我们这座城市与那些熙来攘往的农民工之间的“不了情”。记者采访调查的大量事实表明: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农民工,农民工已经是城市发展的主力军。

  ◆现状

  遍布城市每个角落

  在哈尔滨市香坊区的一个建筑工地上,农民工孟常海将紧紧抱在怀里的一摞砖头从一边搬到了另一边,大滴的汗珠顺着头上的运动帽淌了下来。“这个活儿看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这儿是以天数计算工钱的,除了中午吃饭的时间外我们都必须干活。我就这样一次抱着12块砖头从这头搬到那头,一天里搬的砖头、走的趟数数也数不清。”与记者说话时,孟常海的身体仍沉重地向前挪动着,沙地里留下了一道深深的足迹。

  提到这个严重透支体力的活儿,把头深藏在帽子后的孟常海顿了顿说,刚开始做搬运工的时候,年龄小不能坚持,每天回到住处,腰酸背痛,两个膀子肿得像萝卜一样。但这活儿容易赚到钱,所以一咬牙就坚持下来了。后来渐渐地就习惯了。目前,哈尔滨市建筑工地上大约有10万工人,几乎都是像孟常海这样的农民工。

  在哈市道里区顾乡一间破旧的砖房里,住着来自安徽的孙权一家三口。每天清晨不到5时,孙权就踩着那辆锈迹斑驳的三轮车,开始了一天的“收废品”生活,他那夹杂着乡音的吆喝声也开始回荡在哈市的大街小巷。孙权的妻子除了在家照顾3岁的儿子外,还接了一些弹棉花和手工织补的活儿。每个月不足千元的收入辛苦地支撑着这个背井离乡来哈市打工的三口之家。

  今年22岁的李影一身休闲打扮,虽不新潮却和普通的城市女孩没有什么区别。来自延寿县的她现在是哈市某超市的促销员,月薪400元加提成。她说自己住在城里的一个亲戚家,食宿可以不花钱。从1998年高中毕业后来哈市寻找发展机会到现在,李影干了很多工作:做过酒店服务生,与人合伙卖过服装,有段时间甚至还报名参加了一个电脑辅导班。一切努力都是为了成为一个“城里人”。李影已经越来越习惯于城市生活。“每年春节回去,家里可冷了,还得烧煤,很多地方都不习惯。”尽管作为一名“城里人”的基础“还不牢固”,但李影表示以后再也不回农村了,她身边的农民工有着和她一样的想法。

  在哈市道外区红旗小区附近的一个自由市场,来自阿城市的车峰一边快乐地吆喝着他的“发面大饼”,一边对记者说,中学毕业后他就出来打工,从1999年到现在,他从广州、深圳辗转回到了哈尔滨。“在城市里感觉自己就是一块干海绵,拼命地吸水。”他开朗、健谈,“最大的梦想就是,有一天能开着自己的车带着奶奶在大都市兜风。”在打工者中,“车峰们”是很活跃的一群,他们在城市生活中的作用也日益凸显。

  ◆作用

  城市企业重要力量

  据哈市总工会有关负责人介绍,农民工不仅在第三产业中占据着绝对比例上的大多数,在一些大型国有企业、股份制企业以及私营企业的技术岗位上,也不乏农民工的身影。

  在哈轴集团一车间内,身着一套蓝色工作服的杨乙生正站在机器前,熟练地操作着。中午休息时间,杨乙生一边吃饭一边和记者聊了起来。这名从齐齐哈尔市来到哈市的打工仔,在城市拼搏的5年里,付出了常人想不到的努力和辛苦。白天在小工厂做工,晚上上夜校学习先进技术,在一个月仅有的一天休息日里,他还不辞劳苦地托人到大工厂跟着高级技师实习。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不懈的努力,杨乙生以精湛的技艺和过硬的专业本领,成为哈轴集团一名正式工人。杨乙生感叹道,如今,他已经成为一名享受国家待遇、名副其实的产业工人了。今后,他还要更加努力,争取成为技术工人中的佼佼者。说到这里,杨乙生的眼里闪现出一丝兴奋的光芒。

  据了解,像杨乙生这样的农民工在国有大型企业中所占比例不是很多,但一些企业已经打破原来仅从技校或高等院校招收人才的模式,逐渐变为不拘一格“招贤纳士”,将技术成熟或具有管理能力的农民工吸纳到企业中来。

  四年前,农民工金则林从南方老家背井离乡来到哈尔滨,成为盛兴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下属分厂的一名普通木工。他在生产第一线上刻苦钻研专业技术,攻克了一道又一道技术难关,为企业节省了大量原材料。金则林还利用业余时间系统地学习管理知识,从一名普通的农民工,成长为车间主任、厂长、集团副总。

  “企业现有职工2000余人,其中1600名职工是来自省内外的农民工。集团90%的管理人员都是农民工。”盛兴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任丽向记者介绍说。该公司董事长杨孝义说,企业的一砖一瓦都是以农民工为主体的企业职工劳动创造的。

  孙国明和鲁文东分别是从宾县和东方红农场来哈市打工的农民工。他们与公司创始人一起,历尽10多年的风风雨雨,将一个只有7名员工的铆焊厂,逐渐发展到今天拥有7个分厂、5年利税2亿元以上的全国知名企业——哈尔滨飞云实业有限公司。如今,他俩分别是公司副总经理和销售部经理。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一些进城10多年的农民工,现在已成了企业的中层干部——名副其实的“白领”。他们在城里建功立业、娶妻生子,和所有当地居民一样,到市中心繁华的商业区逛街、购物、休闲娱乐,但其身份还是农民。这些“白领”农民工说,“我们永远也不会回到农村了,家乡的地已经不知道谁在种。我们相信自己这一代一定能改变农民的身份!”

  ◆影响

  市民生活不可或缺

  经营一家矿泉水服务站的刘先生,今年春节却当了一回送水工。除夕当天,送水工辞职回家。刘先生四处打探都没有短工可雇,又不能向用户爽约,只好亲自上阵,当起了送水工。

  张小姐节日期间和家人到一家高档酒店就餐,刚进门就听到了服务员的道歉:员工多已回家过年,因人手短缺,需一人服务三个房间,不周之处请多见谅。短短几天之内,张小姐便遭遇了多次类似情况。

  据了解,2004年以来,随着国家在部分领域对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解决力度的增强,农民工返乡时间不但提前,返乡人数也比以往有所增加。种种迹象表明,今年起全国范围出现的“家政荒”、“保姆荒”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突出。根据哈市妇联统计,春节期间哈市家政、保洁人员缺口达110万人。

  ◆趋势

  队伍还在不断壮大

  据哈市总工会统计,截至目前,哈市城镇职工总数接近90万人,而在哈市务工的农民工已达89万。哈市总工会农民工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严大力告诉记者,有些行业,如建筑、建材、采掘、纺织、服装、玩具等行业,第一线职工80%以上是农民工。哈市各大超市的服务人员,农民工占70%以上。

  哈市统计局综合处有关负责人分析,哈市城镇职工人数还在不断下降,并呈现“一增两减”的态势:即国有单位和集体单位人数减少,股份合作企业、股份有限公司等其他单位从业人数增加。有些改组、改制的企业把有城镇户籍的职工精简了,因工作需要,会另找农民工替补。改制企业不仅“减员增效”,而且“换员增效”。再加上我省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等因素,扔下锄头外出打工的农民工肯定会越来越多,农民工队伍还在继续扩大。

  ◆定位

  产业工人组成部分

  国务院在《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中首次作出重要判断:“进城就业的农民工已经成为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

  省社会科学院当代社会主义研究所所长陈静说,经过20多年市场经济的磨练,目前农民工已经基本具备了工人阶级的基本特征:以交换自己的劳动力取得工资收入,与现代社会化大生产相联系,具有高度的组织性。但是,多数农民工仍与农民、农村和土地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还难以摆脱农民的特性。

  哈尔滨市总工会副主席李勇说,农民工是一个生活在城市中的弱势群体。只有通过政府部门、城市市民和农民工自身的共同努力,切实保障农民工的合法权益,才能使农民工更好地与城市市民一起为城市的繁荣发挥更好的作用。

责任编辑:岳同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