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社会万象  >  民生
搜 索
演绎人间真情 农妇带着重病前夫、公公和幼子改嫁
2006-07-18 09:08:11 来源:东北网-哈尔滨日报  作者:汤文学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7月18日电 在尚志市马延乡,人们传颂着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位年轻农妇,为了自己多灾多难的家庭,带着身患重病的前夫、年迈的公公和幼小的儿子改嫁,重组和谐新家,演绎了一段人间真情。

  丈夫重病不忍拖累妻儿割腕轻生逼着爱妻改嫁

  事情发生在马延乡一个小山村的普通农家,这位年轻农妇叫陈继君。

  陈继君和丈夫宋海英都是在马延乡太和新村长大的,两家是前后院的老邻居。1991年7月,二人自由恋爱结婚。1993年秋,儿子宋旭出生,连同公公宋学彦,一家四口的日子过得甜甜蜜蜜。不料,两年后宋海英得了心肌炎,医生告诫他不能干重体力农活。在陈继君精心照料下,宋海英病情稳定,还能时常做些简单的家务活。1996年冬,宋海英突然口齿不清、大小便失禁,走路就像刚刚学步的婴儿,歪歪扭扭、踉踉跄跄。经到哈医大一院找名医诊治,被确诊为全脑萎缩。医生说,这样的病情没有痊愈的先例,一般情况下,患者的症状会越来越重,在医学上,这是一种无法治愈的病症。医生坦言,宋海英最终将成为植物人。

  公公宋学彦已年逾六旬,力气一年不如一年,干不动农活了。宋海英需人照料,更别说帮家里出力赚钱了。无奈,下地干农活,操持家务,管教孩子学习,家里的所有重担,都落到了矮小、瘦弱的陈继君肩头。

  看着年逾六旬的老父、瘦弱的妻子整天累得直不起腰,宋海英无力相助,情绪更烦躁,病症日益加重,只一年多,他的记忆几乎丧失,用人搀扶才可下地走几步。为不拖累妻子,宋海英多次向陈继君表达离婚的愿望,甚至恶言“撵她走”。而陈继君说:“伺候你治好病、带好孩子、赡养老人,这是我该做的。我绝不会图自己快乐抛弃你们,你就死了离婚这条心吧!”

  1999年年初,极度劳累身体透支的陈继君被诊断患上了心肌炎和胆囊炎。望着病榻上的丈夫、年幼的儿子、年迈的公公,陈继君感到身心疲惫,难以支撑。她知道,一家人老的老、小的小,全指望自己了,无论多难,自己也不能倒下。地里、家里忙活一天,她浑身疼得一夜夜睡不着觉。后来,为了第二天能支撑着干活,每晚临睡前她就喝下二两白酒“安神、镇痛”。见陈继君铁了心不离婚,1999年秋,宋海英曾割腕自杀,想以此摆脱对陈继君的拖累,幸好被及时发现,抢救过来。

  发生海英自杀事件后,沉默寡言的公公对陈继君说:“孩子,你还是赶快改嫁吧,再这样耗下去,你身体垮了,宋旭也念不成书,咱这个家就全毁了。”仔细回味公公的话,陈继君觉得公公说得在理,这才第一次开始认真考虑改嫁问题。

  千里姻缘连接山乡海港再婚约法游子肃然起敬

  2001年10月的一天,正在大连做装卸工的马延乡农民宋金国突然接到哥哥的电话,向他提起一门婚事。哥哥告诉他:“邻村的宋海英你知道吧,这些年他一直有病在床,全靠妻子陈继君擦屎端尿侍候。前几天,宋家托人来咱家说媒,想撮合你和继君在一起生活。陈继君还说,希望你帮她拉一把这个家,婚后她要带着宋海英、公公一起生活。”“哥,你别胡说了,这是不可能的。”

  哥哥的话让宋金国觉得好笑。当晚,宋金国无法入睡,哥哥的电话搅乱了他对情感的痛苦回忆。在家乡,宋金国以憨厚勤劳为乡亲所称道,经人介绍,他曾与邻村一姑娘结婚。婚后,妻子嫌弃他为人太老实,只知埋头种地不会赚大钱,后来干脆带着女儿弃宋金国而去,从此没了音讯。失败的婚姻让宋金国万念俱灰,离婚后他便踏上了漫漫打工路。

  几天后,陈继君本人打来的电话,再次打破了宋金国内心的平静。不足10分钟的谈话中,陈继君开门见山地表达了愿意与宋金国成婚的想法,也开诚布公地谈了今后的打算:“如果结婚,咱们得带上我公公、海英和孩子一起生活,你会吃更多的苦、受更多的累。”电话另一端的宋金国,虽说只礼节性地简单询问了一下情况,但放下电话,内心却对这个不幸的女人肃然起敬。

  当晚,宋金国“借酒消愁”与朋友说起这个话题:“一个女人,为了患重病的丈夫,竟会向另一个男人求婚。我身强体壮,可妻子弃我而去;另一个男人疾病缠身,可他的妻子却不离不弃!”与朋友分析来分析去,宋金国得出了“陈继君是个好女人”的结论。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他开始关注陈继君一家的现状,每隔几天,就要向家人询问宋海英的病情、陈继君的近况。

  法庭订协议离婚不离亲新郎倒插门新旧一家人

  2001年初冬,宋金国打点行装回到故乡。走进了陈继君的家,宋金国才真切地目睹了陈继君的难处,深深感受到她的善良、贤慧。在接下来几十天的交往中,陈继君也对宋金国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她开始觉得自己的选择没错。相处中,二人几乎同时消除了各自心中的顾虑,都觉得相互间已建立了超越同情的爱情。

  听说宋金国要到陈继君家“倒插门”,开明的父母没有反对。阻力来自宋金国的众多朋友。与他一起长大的伙伴们,几乎众口一词对他说:“你身强力壮,不缺胳膊、不短腿,何必上人家‘拉帮套’,太丢人了。”宋金国不为所动,他坚信自己的选择是对的。

  2001年12月16日,身强体壮的宋金国背着患病的宋海英走进尚志市法院。法庭上,陈继君向法官陈述了一家人多年来的遭遇,表达了离婚后依旧与宋海英一起生活,为他治病,负责照料他的生活起居的打算。主办这桩奇特离婚案的王法官,多年从事民事审判,见惯了夫妻反目,离婚时为争夺财产闹得不可开交的案例。但像陈继君这样,为拯救多灾的家庭,要带着患病的前夫、年迈的公公一起改嫁,如此重情重义的农家妇女,王法官还是第一次遇到,他的心灵受到强烈震撼。经合议庭紧急商量,决定特事特办,不到两小时为陈继君、宋海英办理了离婚手续,双方达成协议:“宋海英与陈继君自愿离婚,婚生子宋旭由陈继君抚养,离婚后陈继君对宋海英的生活给予帮助和照顾。”随后,陈继君又与公公签订了《遗赠扶养协议》,明确了由陈继君为宋学彦“养老送终”。接着,一家五口人又一同来到楼下的婚姻登记处,陈继君与宋金国办理了结婚登记手续,一个特殊的家庭组成了。

  担心宋海英及公公精神受刺激,陈继君把举办婚礼的地点选在了宋金国父母所在的村庄。婚后第三天,宋金国就辞别父母,与陈继君一起回到了家,开始了全新的生活。

  元宵家宴前夫二便失禁酒过三巡新郎吐露心结

  俗话说,“舌头没有不碰牙的”。这种由前夫、前公公、新婚夫妇组成的特殊家庭,钱怎么花?活儿咋干?财产算谁的?人际关系咋处?种种最现实的问题,每时每刻都会遇到。

  陈继君清楚地记得,2002年正月十五,她忙着给一家人准备好吃的,宋海英拉了一裤子,换下来的尿布、内裤她顾不上清洗,就泡在了洗衣盆里。饭菜做好了,陈继君回屋准备洗衣服,却发现宋金国正用冰冷的凉水搓洗宋海英沾满屎尿的内衣裤。陈继君忍住眼泪,悄悄退回厨房。从前沉默寡言的宋海英,有事没事总乐于拉住宋金国唠嗑,尽管“大哥”口齿不清有时只能连说带比划,但宋金国每次都想办法听懂“大哥”的话,耐心和他交流。每次去医院看病,宋金国都背着宋海英,上车、下车,楼上、楼下,挂号、看病、抓药,他做得自自然然、心甘情愿,绝不是装出来的。

  也是在这个元宵夜的家宴上,陈继君看到了宋金国的“另一面”。对陈继君的“公公”宋学彦,虽说宋金国嘴上称呼“老叔”,可孝敬老人的劲头不比对亲爹差。老人身体不好,家里、外头的活儿却抢着多干一些,没有丝毫“倚老卖老”的派头。老人没事儿喜爱喝上两盅“小烧酒”,中午二两、晚间二两,但从不喝酒误事。出于对老人的敬重,宋金国总是张罗着给老人买酒喝。晚间没事的时候,宋金国还要陪老人喝上几口。

  在这个正月十五的家宴上,酒过三巡,宋金国两眼通红,喃喃自语说:“你们不知道,其实我心里很苦。”陈继君急忙追问:“你咋啦,谁惹你不高兴了?”可无论她如何诱导,宋金国就这两句话。这一夜,陈继君百思不得其解,几乎整夜没合眼。

  相敬如宾彼此都当是客女儿降生全家亲密无间

  自发生宋金国“正月十五醉酒”一事,陈继君注意细心观察他。表面看,宋金国每天下地干活,外出打工,帮陈继君干家务,日子过得很舒心。私下里,陈继君听宋金国的好友介绍,金国曾与朋友袒露心迹说:“婚前我曾无数次想过,要想真正融入这个饱受磨难的特殊家庭,需要一个磨合过程。没想到进门后,总感觉自己是个客人,我内心很矛盾。”开始的日子里,祖孙三代对宋金国非常客气,越是这样,宋金国心中“到别人家作客”的感觉就越深。于是,他便整天闷头为家里干活。每天吃罢晚饭,他就揣着烟到街上抽烟、找人闲聊,直到晚上九十点钟才回家睡觉。

  看到宋金国不快乐,陈继君感觉很内疚,细细追问,宋金国说:“我想要一个咱俩的孩子,这才像个家。”陈继君想,宋金国的想法并不过分,他总希望这个家更完整。2003年底,宋金国与陈继君生下了女儿小雅。至此,宋金国的眉头舒展开了,收工回家,总要抱着女儿转上几圈,人也变得更加勤快。一家六口人在一起,你谦我让,大家都能为对方着想,家庭中充满了和谐的欢笑。

  2005年7月,宋旭小学毕业升初中,感动于宋家离奇姻缘体现的人性之美,省重点中学尚志五中领导主动提出录取宋旭到该校读初中,免除择校费、住宿费、学杂费。宋旭在小学品学兼优,陈继君认为,到尚志住校上初中,每年的花费比在马延乡中学要多出几千元。陈继君不忍心让宋金国承受更多的经济负担,于是建议让宋旭在马延乡中学读书,宋金国坚决不同意。他说:“咱们读书少,吃了许多亏。宋旭有去好学校的难得机会,咱们家长无论多难,也得供孩子上好学校。”后来,陈继君拗不过宋金国,让宋旭去了尚志五中。

  乡里领导亲临陋室规划单位个人捐资帮建新居

  2004年7月10日,马延乡党委书记陈延明来到陈继君家。走进那座低矮、潮湿的小屋,陈延明听一家人唠起多年来的经历,感受到这个家庭和谐、温馨的氛围。临走时,陈延明问起今后有啥打算,宋金国说:“我迟早要盖一座大房子,一是现在房子太小住不开,二是留给宋旭将来娶媳妇用,我不能让别人笑话,说当老人的没正事儿,不给孩子留些家产。”陈延明没表态,走了。

  第二天,陈延明带着乡里民政、土地、教育、公安等部门负责人来了。陈延明对大家说:“说起老宋家的事儿,大家都十分敬佩。咱大家都做点贡献,共同帮助这个特殊家庭把房子盖起来。”这次“建房现场会”后,太和新村党支书方有才个人捐款2000元,还从村办企业为陈继君特批了免费的石头、沙子用于建房。陈延明在尚志市直机关一番“游说”,尚志法院、教育局、公安局、检察院、水务局、邮政局等单位机关干部为陈继君家捐助建房款两万多元,帮助这个特殊家庭盖起了一座使用面积98平方米的漂亮新砖房。当年10月,一家六口人终于告别了既矮又小的小房子,住进了有土暖气、明亮窗户的近百平方米的新居。

  夫妻勤劳生活越来越好两次爱情折射时代变迁

  随着一家人感情的升温,夫妻双双夜以继日地劳作,5年中,这个曾经饱受苦难的家发生了巨大变化。

  ———全家20亩责任田和承包田,在他们的辛勤耕耘中连年丰收,既解决了一家人的口粮,又积累了一些零用钱。

  ———农闲时,宋金国、陈继君为别人帮工,到企业打工,还清了为宋海英治病欠下的两万多元外债,建新房欠下的两万多元债务,已归还过半。

  ———2003年,全家购买了彩色电视机,以及两匹用于耕作的马。乡亲们还送给他们家一台冰箱。

  ———日子越过越红火,陈继君与宋海英的病情也发生了奇迹般的变化。5年来,宋海英的病情非但没恶化,相反,在宋金国四处求医问药和悉心照料下大有好转,现已能下地走动,大小便失禁已基本杜绝。与宋金国结婚后,陈继君的心肌炎再也没发作过。

  陈继君一家感人至深的故事,为越来越多的人所熟知,赢得了人们的普遍尊敬,获得了更多的帮助。

  采访即将结束,记者脑海里闪出一连串问号:假如宋海英完全康复,他能否和陈继君复婚?宋金国对此持何态度?陈继君又是啥想法?3个人分别向记者谈了感受。宋海英说:“没有继君、金国的好心肠,就没有我家的今天,我不能做对不住他俩的事情。”宋金国说:“感情需要投入,也会有‘竞争’。我自信有‘竞争’取胜的把握,也相信继君会有明智的选择。”陈继君说:“海英现在是我的大哥,这种亲情永远不会变。金国给了我第二次爱情,也给了全家生活的完整、欢乐,这个家人与人的关系永远不会变。”

责任编辑:刘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