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经济·旅游  >  经济
搜 索
新形象带动新产业 红新村巧打旅游牌
2006-07-18 14:48:59 来源:东北网-黑龙江日报  作者:何健民 马少忠 黄春英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7月18日电阿城市料甸满族乡红新村是个朝鲜族村,村子不大,名气不小。今年全省乡村游首游式也在这里举行的,韩国前总统金泳三来参观过,前政务院总理李寿成7月初刚走,随后韩国一个教育代表团又来了。

  一个小村,能有啥特殊的?记者去那一看,还真被震住了,与记者同行的几个城里人,看了这里村民的生活环境后,也“馋”得直叭嗒嘴。

  红新村环境并不豪华,没有高楼大厦,也少楼堂馆所,白色路面、路灯、砖房也不稀奇,但乡村整洁的环境和恬静的乡村氛围,让人心旷神怡。

  村内道路两旁主要是柳树和杏树,这些杏树有300多棵,都是四五年前栽下的,树干有碗口粗,杏树上结满了指甲大小的果子,鲜嫩碧绿。树下是半人高的花草,垂柳与花草组成一个绿色的屏障,村民的住房,掩映在花草之中。

  村子中心,是一个五千平方米的广场,这里的广场不俗,像一个大公园。广场中间有树,有花,有水,几个少年正优哉游哉的溜旱冰。广场四周也是杏树与柳树,几十盏朝鲜族特色的路灯点缀着广场,给人以到了异域的感觉。

  广场的东面,是一幢古色古香的二层建筑,现在还没有完工,这是上级政府投资为村里兴建的活动中心,大约有400平方米,以后游客到这里来,就又多了一个休闲娱乐的地方。

  几年前红新村开始搞起了乡村游,他们与哈市几家大旅行社都有订单,旅行社介绍游客在这里游玩,每人一天50元,吃住在朝鲜族村民家里,游客不仅能欣赏田园风光,还可品尝地道的朝鲜族美食,这种服务得到了许多旅行社的青睐,去年来这里的游人有两千多。

  党支部书记孙英子是位61岁的朝鲜族老人,她现在每天都要接到好几个电话,都是要来旅游的。她在这里当了十多年村党支部书记,她定居在南韩和上海的两个女儿多次接她去生活,都被她拒绝了。她舍不得离开这里,她亲历了这个小村一天天的变化。

  红新村以前以劳务输出著名,全村常住户150户,一千多个劳动力,有900多人在外打工,在南韩打工的就有近600人。村里四千多亩耕地,全是水田,村民收入很高,村里有型煤厂、水稻加工厂和朝鲜族泡菜厂,集体经济也有积累。

  有了钱如何花,红新村首先从美化环境入手,铺路栽树,挖沟修渠,小村一步步出落得迷人了。在村支书孙英子的眼里,往年的变化与今年相比都是小打小闹了,小村今年是“翻天覆地”了。

  红新村今年被定为省级新农村建设示范单位,村里规划的8大工程已完工4项,主干路改造、改水、改厕和修建休闲广场,9.8公里的主干线路改造成了四级标准白色路面,村内巷路17条,总长度近四千米。这些工程的顺利进行,与村民的积极互动有很大关系,如改厕工程,改室内厕所最低需3000元钱,村里给补助1000元,150户村民都积极响应,最后除低洼地今年不能改的50户外,有100户村民把室外厕所改成了室内厕所。

  据红新村村委会统计,今年150户村民用于改善环境的投资达到了180元,尤其是那些搞旅游接待的村民投入更多。孙英玉很随意地领我们参观了村民姜德万、孙明义和金点植的家,院内花香扑鼻,屋内一尘不染,来人不脱鞋都不好意思进屋,大家啧啧称奇,这哪还有老农的影子呀。

  紧挨着红新村的是西华村,他们也在大张旗鼓地改善环境,料甸乡党委书记郭文辉在这里坐镇,他说料甸乡的15个村都动起来了,大家从红新村的变化中,意识到了“好环境也是生产力”。

  链接

  7月15日,哈尔滨市召开了新农村建设阿城现场推进会议。与会者参观了料甸乡红新村等新农村建设试点村的推进情况,给予好评。会议强调,在新农村建设中要注意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

  上半年,哈尔滨市投入新农村建设的资金达3亿多元,其中市级财政投入6000多万元,各区、县(市)财政投入9026万元,引进社会资本1.33亿元。

责任编辑:刘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