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社会万象  >  民生
搜 索
有房有业坚定地过着二人世界 住在城里的农民丁克很快乐
2006-07-20 09:44:03 来源:东北网-新晚报  作者:尹明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7月20日电 有人形容农民超生,是“罚得起就罚,罚不起就跑;越穷越生,越生越穷”,而当我们遇见这样的农民工兄弟的时候,以上的论调却变成了老套。谁说丁克族是城里人的专利,农民工里也有这样的人;谁说有钱超生就认罚,他们有房有业的,却坚定地过着二人世界……他们来自乡镇,他们也是丁克。

  在道外区太平大街与东直路一带就有这样一群人,当记者走进他们的时候,得到的答案是,选择丁克,我们也很快乐。

  找到王承齐时,他正给客人理发,无暇顾及记者的采访,他让妻子李晶超全权负责。这个看起来和记者差不多年龄的老板娘微笑着说,她几乎成了丈夫的秘书了,从管账到新闻发布。在东直路经营发廊整整10年,平时客源不断,年收入达到10万元,可夫妻俩的想法却非常单一,等攒够了钱,再盘个大点的店面,拥有一套真正属于自己的房子。至于孩子,李晶超的态度是坚决不要,为此许多人很不理解,认为少了孩子,生活就没有乐趣了,可她却说,自己和丈夫都是宾县人,在多子女的家庭长大,看惯了父母抚育孩子的辛劳,她和丈夫都觉得,如果条件不充分,对孩子的未来也是不负责的。

  没想赶时髦,却成了丁克一族,王承齐夫妇自认不算典型,可太平街道办事处泰达社区的殷主任却说,这一带开发廊的,属他家收入高,以二人名字命名的燕莎超齐创意成了知名发廊,在临走时,夫妻俩还不忘推销,欢迎记者随时光顾。

  市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姜欧做了一份调查研究,结果显示,大部分农民工对现状很满意,对未来期望值增高,以往只为超生进城的观念,逐渐被自身发展的愿望所代替,赵俊海夫妇便是其中的代表。

  经过一番寻觅,记者总算找到了夹在楼群间的鸿运369小吃,与外面的冷清相比,店里人丁兴旺。因为老板赵俊海正在后厨准备菜品,记者只能在老板娘于清华忙里忙外的间隙中穿插着采访。虽然年纪比记者小,但于清华讲述自己的故事时却显得很老成,她说,丈夫二十岁时离开双鸭山市宝清县七星河乡新立村,来哈学厨,一年前开起了饭店,自己是内蒙古人,在某招待所当服务员,丈夫忙不开时,就回来管理小吃店,店里每个月有300多元的赢利,虽然不多,但能维持夫妻二人的基本生活。至于孩子,小于羞涩地回答,夫妻俩暂时没有打算,一方面经济实力有限,还没达到他们计划中的最低线,另外她们还年轻,这段难得的二人世界,实在不想打破,双方父母也同意了二人的想法,现在夫妻俩就想将自己的小吃店做大。

  在记者走访的丁克农民工家庭中,王世臣夫妇算得上是特例中的特例。年均收入30余万元,拥有近200平方米的房子,双方都已年过30,却膝下无子,过的是夫唱妇随的生活,辗转于辽宁抚顺、哈尔滨之间,听到这儿,你还认为他们是传统意义上的农民工吗?

  在南二道街5号等了两个多小时,房主王世臣还没有回来,妻子刘琳很过意不去,她告诉记者,丈夫负责承包建筑工程,现在赶上施工旺季,自己都难得与丈夫见上一面,平时她也要抽时间去工地帮忙,在哈市居住4个年头了,竟然连一张生活照都没有照过。多年来都是二人空间,丈夫又经常不在身边,没有孩子不觉得寂寞吗?面对这样的问题,刘琳用时间当了“借口”,照顾丈夫和父亲,她常常感觉分身乏术,虽然丈夫在结婚初期有要孩子的想法,但她的理由让他选择了放弃。外人看来,拥有几十万资产,异地还有一套170多平方米的房产,夫妻俩的生活条件足够抚育一个孩子的成长,然而夫妻二人却坚定地选择了丁克的道路,刘琳给记者最终的答案多少有些忧国忧民,她说,中国人太多了,咱有条件也不生,也算支持国家政策吧。

  出于对丁克农民工的好奇,记者接连走访了几个街道办事处,在调查中记者发现,虽然超生队伍还是存在,但这个比例在逐年下降,以平房区友协街道办事处为例,在辖区内每年约有50位流动人口,但上半年统计只有一位已婚育龄妇女,而且还是计划内生育。道外区计生局朱局长介绍说,今年,道外区符合计划生育的流动人口约有30人。市人口计划生育委员会流动人口处郑处长则告诉记者两个下降的趋势:流动人口出生率在逐年下降,而违法生育比率也有所降低,到2006年上半年为止还不到千分之一,远远低于往年水平。

  有降就有升,市人口信息研究所王所长总结了一个现象,越来越多的农民工懂得定期给孩子接种各种疫苗,对孩子健康的关注程度呈上升趋势,他们在统计流动人口出生数字时,部分信息就来自于各区的卫生防疫站。

责任编辑:强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