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政务·政策  >  政务
搜 索
驻漠河某部官兵在“高寒禁区”上创造奇迹
2006-07-20 17:13:14 来源:东北网  作者:李能 汪作成 高长利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7月20日电(李能 汪作成 记者 高长利) 在浩瀚无边的大兴安岭森林腹地,省军区驻漠河某部不仅肩负着守卫边疆的艰巨任务,还要和恶劣的自然环境作斗争。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斗,广大官兵在“高寒禁区”上书写着战天斗地的动人华章。

    品尝“寒”的滋味

  北极漠河,享有中国5个之“最”:纬度最高,位置最北,温度最低,无霜期最短,夏季光照时间最长。一年之内有8个月被冰雪封裹,地面3米以下是永冻层,最低气温—57℃,年平均气温—5℃。

  “在冬天你随便吐出一口痰,落地便冻成冰砣;湿着手摸一下金属,马上就粘在了一起,你说厉害不厉害?”该部政委刘长文讲述了两个小故事:原五连战士孙伟东在一次步枪射击预习时,脸贴着机匣盖的时间长了点,等感觉到痛的时候,已经粘下去一块皮;四连司机裴建全一次外出执行任务,返回时车抛了锚,等他把车修好后,左脚三个指头冻得发黑,差点儿成了残疾。其实像这样的故事在任何一个连队、哨所都能听到,寒气四伏的北极,每个人都有一堆寒冷的感受。

  在“寒魔”面前,北极官兵表现了极强的承受力和战斗力,这来自于对祖国的忠诚,对北极的热爱。

    在“寒”中生存

  有人说,在北极当兵能呆下去就是奉献。

  部队组建伊始,百业待兴,一无所有,官兵们住的是木克楞和帐篷,冬天透风,夏天漏雨;睡的是木杆床,夏季渗水,冬季结冰。

  “能够生存不是目的,关键是在高寒条件下要弄出个样子来。”团长王福强说出了新一届党委班子的新思想。

  是的,该部借着边防部队“五年建设规划”的东风,极力改善官兵的住房条件。

  楼房暖气化……

  宿舍宾馆化……

  可以说三年一个台阶。

  如今,我们所到之处,室内,朴素美观的装饰,光鉴照人的大理石地板,采光良好的塑钢窗,真可谓“富丽堂皇”。室外,篮球场、足球场、排球场、网球场一应俱全,到处绿草成荫,鲜花簇拥,置身其中,犹如到了一个小花园。

  我们在采访中听说了这样一件事。2000年兵张军是同年度兵中出类拔萃的,不仅当上了班长,还入了党,并定为连队拟转士官的预留对象。他任县税务局局长的父亲想让他早点回去谋一份像样的工作。借着一次来部队的机会,他看到宽敞明亮的营房和日益成熟的孩子,打消了让孩子回家的念头。他对指导员杨波说:“没想到边防条件这么好,让孩子再锻炼几年我们绝对支持。”

    创“寒”中奇迹

  北极村的老人曾经流传过这样的话:“六月雪花飘,八月霜来早,黄瓜不爬蔓,种豆不结角”。寓意深刻的民谣道出北极吃菜的艰难。

  “‘黄豆、海带,粉丝、干菜’,这句流传到现在的顺口溜已经作为团史教育的重要内容。过去,由于长期吃不上绿色食品,不少官兵都患了夜盲症和阴囊炎。

  官兵们解决吃菜难题得益于“四代菜王”。1984年,第一代“菜王”邓万才顶着刺骨的寒风,清出一块雪地,在树丛中开辟了第一块试验田,他用泥巴和石头筑起了育苗温室,用松木杆支起了塑料大棚,第一个在冻土地上播下了种子……当年5月,北极四连就吃上了自己生产的新鲜蔬菜,这是当地人想都不敢想的事。邓万才的徒弟宁广红是第二代菜王,他大胆地引进了美国月亮南瓜、巨型茄子和澳大利亚番茄等品种,他种的南瓜一个就重34公斤,茄子3.5公斤,堪称为冻土地上的奇迹。

  为提前延后农作物的生长时间,第三代菜王修玉强和第四代菜王陈光升受火炕的启示,在地下挖三个池子,通上烟道,铺上水泥盖板,利用林区遍地皆是的锯沫子做燃料,保证了温室的温度。在团里的帮助下,他们发明了日光燃池温室,室外冰天冻地,室内暖意融融,再次创造奇迹。他俩琢磨的立体种植、软管滴灌、烟剂杀菌、二氧化氮施肥、黄瓜嫁接等技术,在北极广为使用。他们把日本雪球和亚热带生长的苦瓜、空心菜等品种,也移植北极成功,开辟了“洋菜中种,南菜北种,夏菜冬种,野菜棚种”的先河。

责任编辑:刘华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