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社会万象  >  民生
搜 索
农民工维权“瓶颈”在哪?学者:降低门槛提高效率
2006-07-21 05:42:29 来源:东北网-黑龙江晨报  作者:王妮娜 刘 洋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7月21日电 近日,记者通过问卷的形式对在哈尔滨市务工的146名农民工的维权情况进行了调查,大部分农民工表示:找相关政府部门和法律机构帮助讨薪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金钱,所以他们不愿意采取这种方式。

  调查问卷显示:发生劳动争议后,不愿找劳动监察大队、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法院、法律援助中心等机构解决问题的农民工为92人。其中,20.97%的人是因为时间太长拖不起;17.98%的人认为举报后也没用;16.94%的人是因为交不起费用;15.28%的人认为拖欠的工钱太少不值得;12.92%的人是因为手里没有任何证据;9.72%的人担心用人单位会报复。

  农民工维权的“瓶颈”到底在哪呢?

  ◆农民工:

  成本太高无奈放弃

  当遭遇欠薪时,很多农民工表示,如果数目不大他们将放弃讨要工钱,理由是“时间太长,耗不起”、“要工资耽误的时间还不如重新找个工作赚点钱实惠”、“打官司还得花钱,我们本来就没钱,怎么打得起官司”等。

  据了解,农民工讨薪的程序要经过“一裁两审”。“一裁”是指劳动争议仲裁,一般需要60天;“两审”是指一审6个月,二审3个月,整个诉讼程序完成大概将近一年时间,最快也要半年时间。另外,根据《民事诉讼法》第107条规定:当事人进行民事诉讼,应当按照规定交纳案件受理费。财产案件除交纳案件受理费外,并按照规定交纳其他诉讼费用。按照人民法院诉讼费收费标准规定,劳动争议案件每件收取30元至100元不等的诉讼费。

  ◆劳动监察:

  查处要等37天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农民工向劳动监察部门投诉时,必须提供与被投诉的用人单位存在雇佣关系的相关证明,否则劳动部门不予受理。另外,劳动监察部门受理农民工投诉后,该部门的工作也有严格的程序。农民工来投诉时,劳动部门正常的工作程序为:先是下达《劳动保障监察询问通知书》,7个工作日后下达《劳动保障监察整改通知书》,15个工作日后再下达《劳动保障监察处罚通知书》,处罚执行还要等上15个工作日。这样算下来,农民工投诉用人单位至少要等上37个工作日。

  有关文件规定,农民工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需要支付案件受理费300元,仲裁申诉书的打印复印费20元。

  ◆法援中心:

  手续齐全方能相助

  据了解,农民工想要申请法律援助是有条件的。必须是在当地的劳动仲裁委员会处理结果出来后,雇佣双方对结果有异议时,才可以在15日之内到法律援助中心申请援助。

  申请法律援助需要出具农民工户口所在地的镇政府出具的《经济困难证明》、户口本、身份证、证人的证言和劳动仲裁委员会处理结果的相关材料。这些手续齐全后,法律援助中心才可以找律师为其出庭进行辩护。

  ◆人民法院:

  缺乏书证难以受理

  农民工在和用人单位发生劳动纠纷时,必须提供能够证明与用人单位存在雇佣关系的证明,法院才能受理。而许多农民工因没有与用人单位签订书面劳动合同,在负责举证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最终被法院拒之门外。

  此外,依照相关程序,农民工追讨工资发生劳动争议,还必须先拿到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的《不予受理通知书》,法院才予立案。

  法院一审、二审阶段,农民工要书写诉状两次,到法院立案两次,参加开庭两次,领取判决书两次。在法院执行阶段,要向法院执行庭提交强制执行申请一次,配合法院执行一次,到法院领取执行款或听取执行结果一次。

  ◆社会学者:

  降低门槛提高效率

  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田雨研究员指出:为了讨薪、讨公道,农民工往往要到有关政府部门去十几次甚至更多次,等待数月甚至数年,花费成百上千的交通费、食宿费等费用。这段时间,他们无法正常劳动,无法得到收入。而且付出这样的代价后,他们主张的权利还不能得到维护。基于此,有的农民工选择了以暴力手段或极端方式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带来了一系列社会问题。所以,相关部门应该主动想办法降低门槛,真正实现“人性化”执法。对于农民工这样的弱势群体,应该拿出有针对性、可操作、高效率的措施,让农民工可以通过正常途径,顺利达到维护自己权益的目的。

责任编辑:刘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