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经济·旅游  >  经济
搜 索
资金涌入技术改造升级 鸡西地煤产业发生“裂变”
2006-07-21 06:59:09 来源:东北网-黑龙江日报  作者:李飞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7月21日电 题:地煤产业的“裂变”--沈阳煤业进军鸡西启示录

  数亿资金涌入,顶级设备投放井下,技术改造快速升级,政府财政增收……短短一年多时间,鸡西地煤产业发生了令人惊异的“裂变”。

  这一切,源于鸡西携手沈煤集团,共谋发展大计。

  沈阳煤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是国家煤炭行业标杆企业,年产原煤1000万吨,副业涉足水泥、石膏、电厂、煤化工等行业。2005年工业产值42亿元,赢利3亿元。采用现代化生产、机械化开采,高标准安全投入,建设高产高效矿井。管理上,销售、采购、财务高度集中。

  受资源匮乏困扰,近年沈煤集团积极寻找合作伙伴。鸡西市政府闻汛,抛出“红绣球”。看鸡西煤炭资源丰富,开采成本低,生产条件和接续条件好,沈煤集团动心了。

  2004年末,鸡西市到沈煤集团考察。采煤设备国内顶级,经营管理行业一流,所见所闻让大家无不叹服,在煤炭行业摸爬滚打了30多年的鸡西市副市长徐振林也眼前一亮。就此,鸡西坚定了引进沈煤集团的决心。

  鸡西心诚,沈煤意实,双方的合作顺利,高效展开。

  鸡东煤矿有职工5000多人,其中下岗人员1800人,工伤、残人员900人,离退休人员1300人。近年资不抵债,累计拖欠72个月工资。省、市两级政府拿巨资补贴、改造,但企业积重难返,苦无出路。

  2005年初,沈煤集团鸡西盛隆矿业有限责任公司成立,以2.44亿元全资并购了该矿,随即投入7000多万元,全面改造、升级煤矿8大系统。分10年,每年拿出500万元保障工伤、残人员生活, 8000多万元陈欠工资也一次性补齐,原在岗人员全部接收。

  鸡东煤矿设计生产能力70万吨,实际产量40万吨。经改造,今年将达115万吨,50万吨洗煤厂也已竣工,以该矿机电科为基础,组建了机械制造总厂,今年预期产值为5000万元。

  该矿7号煤层最难开采。鸡东煤矿一位老工程师“叫板”:“你们要能开采成功,我倒着走出鸡东矿。”结果,沈煤集团采用先进的开采工艺和支护方式,月单产由原来的6000多吨迅速增至2万吨。什么叫现代化采煤?矿工们彻底懂了。

  一年来,沈煤集团又相继租赁了碱场矿、滴道河煤矿鑫山井。碱场矿多年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经改造后将于今年“七一”出煤。今年3月,沈煤集团以2200万元收购了碱场矿新曙光煤电厂。原隶属于鸡西北钢公司的新城煤矿,生产能力萎缩了20万吨。沈煤集团控股改造后,今年产量有望达到120万吨。

  从前,这些矿井没有固定的瓦斯抽放系统,现在都已实现标准化、正规化,安全生产水平大大提高。

  立足长远发展,沈煤集团将总部1/4的专业人员、共计410人派驻鸡西。今年,盛隆公司将全员培训、经营管理登上新台阶列为“一号”工程。

  2004年,鸡东矿上缴税收40多万元。2005年,上缴税收800万元,新企业初见曙光。问起投资效益,沈煤集团鸡西盛隆公司总经理张亮告诉记者: “以鸡东煤矿为例,3年就能收回投资。”

  如今,盛隆公司有职工9300人,主力生产矿井5个、小型矿井1个,可采储量2亿吨。瞄准“打造龙江一流煤炭企业”这一目标,今年计划生产原煤400万吨,销售收入7亿元,上缴国税1亿元,地方财政从中受益6000万元。2010年产量1000万吨,仅上缴国税就可达2.5亿元。

  引进沈煤集团,鸡西地煤产业春风拂面。徐振林告诉记者,鸡西地煤企业管理粗放落后,投入严重不足,矿井基础薄弱。作为示范户和“领头羊”,沈煤集团直接投入超过6亿元,带来的新的生产模式和管理理念,引领鸡西地方煤炭产量、工程设备质量、矿井抗灾能力跨越式提升,同时促进了鸡西社会稳定和财政增收。

 

责任编辑:刘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