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7月21日电 柴河林业局双桥地区管理处位于大山深处,是个典型的山上社区。与其它社区不同的是,它一无山林,二无土地,三无资源。
然而,不信邪的双桥人硬是在这穷山僻岭的地方,发展起食用菌产业,而且是一年一大步,三年登了一个高台阶,成了柴河林区最大的黑木耳生产、销售集散地,年销售干黑木耳达百万斤以上,产值1500多万元。
双桥人把致富木耳称为黑牡丹。如今,双桥山上到处长着可爱的“黑牡丹”。
双桥地区管理处原来是柴河局森铁中转站,当初,所有的职工成年与木材为伍,除了倒腾木材什么也不会干。随着森林资源出现危机,就没有那么多的木材要从这里中转了。
上世纪90年代中期,这个无山林、无土地、无资源的典型“三无”地区衰败了,那时他们所拥有的只剩下了近1000户人家、3000多人口,个个要生存。
这个中转站成为了柴河林区山上人口最多、失业人员最多、无业青年最多、离退休职工最多、重构产业基础的困难也最多的林业基层单位。
一时间,职工群众精神萎靡,对前途失去了信心,也给当地的社会治安和稳定带来了隐患。
“等靠要”不是办法。双桥地区党政领导从解决职工群众实际困难入手,积极组织职工群众大力发展庭院经济,并在场地、房屋、资金、技术等方面对种植户、贫困户和特困户进行全力扶持。
后来,经过反复尝试,他们确定把发展地栽黑木耳作为支柱产业。
没原料怎么办?管理处党委书记冷洪义和主任鄂子德充分发挥他俩都曾在林场任过场长的人缘优势,找生产任务量大的林场收拣伐区剩余物加工或购买锯末子支持职工群众做地栽黑木耳实用菌。家住双桥地区的副主任王建富还带头生产示范,引导职工群众发展,逐步解开了职工群众观望、等待的消极的“心结”。凝心聚力谋发展,此举也使大山深处升腾起一股热流,催开了双桥地区的“黑牡丹”。
在食用菌的发展历程上,聪明的双桥人不断吸收外界先进的生产经验,敢于打破旧的生产模式,率先在柴河林区采用新的工艺管理流程,运用先进的生产设备,使科技含量高的高压蒸汽灭菌锅、装袋机、电离子风、遮荫网、微喷管等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和使用,使职工群众从以往的繁重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降低了生产成本和杂菌率,取得了较高的经济效益。
2003年双桥地区确立了《小康建设三年发展规划》,出台了实用菌发展帮扶20条优惠政策,使双桥地区的地栽黑木耳由2000年的不足100万袋发展到2003年的500万袋,2005年突破了1000万袋,今年更多。
还涌现出了以刘建军、陈玉荣为代表的一批多则7-8万袋、少则2-3万袋的食用菌种植大户。
地栽黑木耳示范户刘建军在搞好自己8万袋地栽黑木耳的同时,还积极闯新路敢于把眼光投向市场,他不但出售菌种、出租一次能容纳2000袋的蒸汽锅,还经销食用菌生产用品,回收废旧菌袋,形成了一条龙便民服务,既增加了自营经济收入,也推动了双桥黑木耳规模的进一步提高。
2005年,由于规模扩大地栽木耳场地受限,黑木耳种植户的地栽范围已扩展到了双桥周边地带。为了确保虎峰岭下600万袋地栽木耳的电力供应和浇水问题,地区管理处领导积极与变电所协商,新建输电线路1000延长米,并安装了一台变压器,从根本上解决了近百户黑木耳生产户的浇水用电问题,降低了生产管理成本,增加了木耳菌户的经济收入,坚定了职工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信心。
随着黑木耳产业的不断壮大,双桥地区相关的服务业也得到迅猛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