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社会万象  >  民生
搜 索
向往变成现实 黑龙江克山县“夜不闭户”
2006-07-27 09:01:41 来源:人民网  作者:裴智勇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7月27日电 “夜不闭户”是人们对理想的治安环境的向往,而在黑龙江省克山县,这却是现实。

  该县通过不断创新工作机制,强化责任落实,使“创安”工作成效显著,实现了百姓安居乐业、夜不闭户的可喜局面。

  改革街道管理体制健全治安防控网络

  2003年,克山县以便民、为民、富民、安民、育民、乐民为目标,大胆改革街道管理体制,将县政府所在地克山镇所属的原4个街道办事处全部取消,重新组建了6个社区居民委员会,新建6座功能齐全的标准化社区办公活动中心。

  这一改革使抓平安建设“减少了隔离层,一竿子插到底”。按照干部出机关、警务进社区、巡防上街面、联防成网络的思路,全力做到警力下沉,警务前移,构建社区警务网络;按照专群结合、依靠群众的办法,在社区建立了以170名专职治安员为主体的群防网络;他们在县城出城口建了6个功能完备的警务工作站(治安卡点),构建了城乡堵控网络;在机关、企事业单位建立了阵地防控网络。目前,县城依托社区建立联防中队6个、联防分队52个、值勤室58个、执勤点122个、报警点263个,专兼职联防员3058人,形成了广覆盖、全天候、立体化的防控格局。

  去年,通过社区治安防控网,预防犯罪34起,抓获违法人员22人;通过治安卡点堵截抓获杀人犯孙宗良和抢劫出租车犯罪嫌疑人两名。

  改革乡镇机构普遍设立“平安办”

  2006年1月17日下午4时许,向华乡联放村的村路上发现一具男尸。接到报案后,侦查员迅速赶到现场,经过大量的工作认定这是一起抢劫杀人案。县局指挥中心迅速发出指令:6个警务工作站立即设卡堵截,并部署警力在全县的公共场所开展清查工作。当晚便在县城南出城口克拜路警务工作站将藏匿在客车后面卧铺上的犯罪嫌疑人杨文广当场抓获。

  为了加大治安防范力度,2004年8月,克山县本着“千方百计让农民平安,千方百计使农民富裕,千方百计为农民服务”的原则,将乡镇原有8大机构20多个部门进行改组,重新洗牌,优化组合,设立“三大办”,即平安办、经济办、服务办。

  其中平安办定编12人,领导、组织、协调包括派出所、司法所、法庭在内的有关单位。同时,每3个村设立一个警务区,村村建警务室,屯屯建警务岗,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民警、专职治安员、义务联防员三级互动梯队。全县共招聘治安联防员510名,组建“十户义务联防”组7130个,组建“邻里互看”小组1.08万个,选配治安信息员3910个,有效防止了各种犯罪行为的发生。

  强化派出所建设建立四级信访机制

  “平安不平安、关键在公安。”这是克山县委书记帅秀军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也是克山县上上下下的共识。为此,他们对公安部门特别是乡镇派出所用人机制进行了调整。

  公安局党委从县局选派6名年富力强、有责任心、工作得力的干部到乡镇派出所担任所长,每个乡镇派出所的人员配备达到8人以上,增强了派出所的实力。同时,投入100多万元给每个派出所配备了一台统一标识的警用面包车和两台治安巡逻摩托车。去年年初,县财政拨款600多万元用于农村乡镇派出所基础建设。目前,全县样式统一的14个乡镇派出所办公楼已经全部投入使用,硬件建设达到国家二级所标准。

  2005年,全县治安案件和刑事案件发案率分别下降28.1%和20%,综合破案率达到69.2%。

  强化信访工作,有效化解社会矛盾,也是克山县“创安”工作的经验之一。结合新《信访条例》的颁布实施,经市编委批准,克山县撤销原信访办公室,成立克山县群众问题调处服务中心。专职信访干部由原来的6名增至30名。在调处中心内部,设置“两所”,即派出所和律师事务所;“一庭”,即为便民法庭(两所一庭人员不占中心编制)。

  他们建立了县、乡、村(社区)、屯(居民小组)四级信访工作网络,即县设中心、乡镇(部门)设平安办、村(社区)设信访接待站、屯设信访信息员,做到琐事不出屯、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使各种矛盾在县内就可以解决。2005年,全县信访总量同比下降16.4%,到市、上省、进京集体访为零。

 

责任编辑:刘华